水鄉烏鎮
生肖文化
江南水鄉是非常吸引人們嚮往的去處,周莊之類的水鄉久負盛名,但一直沒有親臨其地的機會。最近我的故鄉浙江也有一處水鄉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就是浙北的茅盾故鄉烏鎮。有人在傳述她的秀美動人,屏幕上也在放映著它的景色,頗為引人入勝,動人神魂,總想能有一覽其勝的良機。終於在2001年11月初旬,我應浙江省圖書館學會第11屆年會之邀,到杭州與會。日程中有安排去烏鎮觀光的內容,真是天隨人願。
烏鎮是座具有千年悠久歷史的古鎮,位於浙江省北部,京杭大運河繞鎮而過。我們一行6人,從杭州乘中巴出發,路經南潯鎮,訪問了嘉業堂藏書樓,並在鎮上進了午餐後,約行1小時,即到達烏鎮。那天,天朗氣清,遊人特多。而入口處像一座山寨門那樣,把守甚嚴,遊客排隊魚貫而入。進鎮以後,確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一條筆直的青石板路貫穿全鎮。青石板路像久別的故人那樣,把我帶回到70多年前住在外婆家的舊鎮時,那年我9歲,在鎮上讀小學。每逢雨天,我撐著桐油布傘,穿著釘鞋,踏著青石板路,叮叮作響,有時為了多聽幾遍,我竟然會在青石板路上多走兩個來回。十幾年前回到舊鎮,青石板路已改成一般馬路,再也聽不到悅耳的叮叮響聲了。烏鎮的青石板路,雖依然在腳下,但再也沒有釘鞋的敲打聲,與青石板協奏出那種撩人鄉思的餘音了。
這條青石板路有它自己的名字,叫作大東街。由東到西大約有千餘米,街的兩旁是一些傳統作坊和舊式平房或兩層樓的民居,南側的民居依傍著通貫全鎮的東市河而建,水閣、廊棚,僅靠幾根石柱依托而突出在河面上,民居的倒影在水面上晃動,與地面民居相映成趣。這條千米小街似乎有一種不甚明顯的區劃,進鎮後迎面見到的是街北一些傳統作坊。這些作坊仍在按著傳統方式生產並出售產品,一家名為公生糟房的造酒作坊,從遠處就能聞到濃郁的酒香,誘人尋訪。這是一家前店後廠的酒廠,穿過店堂,就是作坊,只見幾個赤膊漢子正圍著大木槽操作,不遠處有一口大缸,儲存著新釀出來的酒,可以隨時用木勺舀來品嚐,的確味道醇厚,沒有摻兌,廠家自題名曰“三白酒”。因為行旅不便,我只採購了1斤裝的小瓶。再有一家生產有當地特色的藍印花布作坊,也是前店後堂,穿過店堂,還要走一段青石板的染店弄,方見有一座大院落。高高的晾架上,飄蕩著成匹的藍印花布,好像電影《菊豆》裡的場景。廳堂裡展出著藍花印布的歷史和生產狀況,讓遊客增長了不少有關藍印花布的知識。旁有一小屋,有人在為遊客表演染前刮漿的工序。店堂裡陳列著藍印花布產品,據說這種藍印花布製成婦女服裝,頗有韻味。所以讓不少人解囊,買一些回去,作為對親友的饋贈和對家人的慰藉。
走過作坊區,便進入這條街的民居區。無論是臨河的平房,還是街北的二層樓,都把門板擦洗得非常乾淨,紋理畢現。雖然鎮政府不准民居設店,以免破壞舊街風貌,但還有個別民戶在門檻裡擺個小攤,倒也無傷大雅。探身室內,雖然采光差些,卻收拾得井井有條。有一戶4位老婦正圍坐一起,作竹城之戲,笑語悠閒,其樂融融,令人艷羨!民居前面就是文化區的地段,有江南木雕陳列館、余榴梁(藏者名)錢幣館、修真道觀和戲台等等,形成當地一種文化氛圍,而最引動遊客的文化亮點,則是"茅盾故居"。茅盾以其在當代文學史上的不爭地位,給故鄉爭得照人的光輝。故居是一套院落式住房,夠不上豪宅的格局,各屋的陳設比較簡單,一間書房據說是茅盾生前自己佈置的,也不過是書桌、書櫃和幾把椅子而已,足足稱得上是書香門第。
文化區的盡頭,也就是東市街的盡頭,由北南拐,走過一座名曰應家橋的拱形橋,便是商業區,有一些新商店,而不是什麼老字號。唯一一家老字號是匯源典當,櫃檯有一人多高,我踮起腳,還看不到櫃檯裡面。記得10來歲時,因家長失業,年關時拿了一包衣服去當,連跳幾次,夠不著櫃檯口,後來有個小學徒從裡面出來接過去,當時還很詛咒了一番,現在仔細想想,可能含有一種防搶劫的作用。全鎮的觀光點也到此為止,應該沿著南街往回走。但是漫步兩里多地,感到有點疲勞;同時到水鄉似乎應該走一下水路,眾議僉同。恰好應家橋頭也正是這條東市河的船埠,大家都在此登船。遊船只是一般船隻,容量也較小,所以我們其中一人只好在岸上傍河而行。船駛行得很慢,河水雖算不上清澈,但還沒有污染過甚的異味,岸上疾行的朋友,不時大聲報道南街民居的狀況,沒有太多的特色。只是快到東頭時,見有一家加工絲綿店,在長案子的兩側,有人在抻長絲綿,很有點像唐人的"搗練",只不過唐人《搗練圖》上是兩位銀盆大臉、低胸長裙的美女,而眼前所見,則是兩位練達老嫗在辛勤地勞作。她們的手工加工品或許不致有偽劣假冒,我很想能買件絲綿坎肩的成品,通過岸上朋友的聯繫,沒有成品,都需要量體裁衣定做,只好作罷。
船漸漸地靠攏東頭的財神灣碼頭,正是原來入口處附近,天色蒼茫,似乎已到“淨園”的時候,遊客都簇擁著離開這獨具韻致的江南水鄉。我們一行人乘原車在越來越暗的暮色中駛返杭州。一路上,大家仍在不停地議論水鄉見聞,似乎遊興未盡,真希望還有再來的機會!但我卻在想,未盡和缺憾,甚至只是嚮往,才是真正美的境界;如果一切圓滿和完整,那就會有“不過如此”的感覺而索然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