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歷史
生肖文化
《太上感應篇》最初只在民間流傳,南宋時始獲官方重視,歷經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它不再局限於虛無的說教,而是建立了現實的封建倫理準則,有利於規範人們的言行,特別是有助於保證國家、社會、家庭的嚴謹秩序,故而博得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同時,那些誠心修道者也推崇它,因為它不同於一味要求人們凝神思道,清心靜慮的心靈修煉術,而是具體、現實地提出了行善得道的方式,這使得世俗道教從精神道教中分離出來,滿足了人們渴望通過現實的生活方式也能到達得道成仙的人生境界的願望。
宋理宗在卷首親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此後,為之作序、作注者代不乏人,影響十分廣泛,乃至日本、朝鮮等國,皆有此書的流布。書中大義謂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若想長生多福,必須行善積德。書中還列舉了諸善與眾惡條文,作為趨善避惡的準繩。
但在元代,《太上感應篇》既當過寵兒也當過棄兒。這就是世祖在位前後有一場佛道論辯鬧劇波及到對“偽道書”的禁毀。開始還沒將它列入禁書目錄,後來由於擴大了禁目範圍才無從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