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還秦俑本色
生肖文化
當人們駐足在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軍陣前,感受那歷史的蒼涼之美時,可曾想到眼前這陰霾冰冷的灰色軍陣,也曾因遍身施彩而鮮活和生動?秦始皇的工匠們在塑造、焙燒好兵馬俑後,對兵馬俑包括車、馬均精心彩繪,完成了這畫龍點睛的一筆,整個兵馬俑便活了起來。
然而,在埋入地下兩千多年的漫漫歲月中,秦俑俑坑遭受焚燬、坍塌及多次山洪沖刷,加上地下多種有害因素的影響,出土時大多數陶俑表面的彩繪已損失殆盡。而那些殘存的少數彩繪,保存狀況也不好,稍不留意就會隨土壤掉落,若不進行有效的保護,殘留下來的彩繪很快就會蕩然無存。
為了妥善地保護好這些彌足珍貴的秦俑彩繪,秦俑館的保護工作人員從1979年建館開始,經過初期艱苦的摸索,後期與國外的合作,直到2001年,“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文物保護科技成果終於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鑒定,認為該成果在“以生漆為底層的彩繪文物保護領域中,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至此,可以欣慰地說,我們有能力保護好這批珍貴的彩繪文物了。那個曾使我們汗顏與惶然的問題“秦俑出土時都是有顏色的嗎?”也可以平心靜氣地回答大家了。
陶體上的生漆可使施彩面滑澀相宜,吸水性適度,但卻給文保工作者帶來了與其它彩繪文物不同、也更具難度的問題。
秦俑彩繪是由褐色有機底層和彩色顏料層構成。褐色有機底層的主要成分為中國生漆,而陶俑身上殘存的彩繪顏色,主要有紅(硃砂,鉛丹)、綠(石綠)、藍(石青)、紫(紫色硅酸銅鋇)、黃(密陀僧)、黑(炭黑)、白(磷灰石,鉛白)等,多為天然礦物質材料。其中的紫色硅酸銅鋇和鉛白、鉛丹均被認為是人工製造的,這種紫色顏料目前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而秦俑是現在知道的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實物。而與此大約同時代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藍,與之有著相似的化學結構,它們有著何種聯繫不得而知,但卻有著同樣的神秘。至於鉛白與鉛丹的製造,分別見於公元前四世紀的《計倪子》和公元前2世紀的《淮南子》兩書中。《史記·貨殖列傳》也有“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秦皇帝以為貞婦客之”一段,也說明早在秦代,有關顏料的貿易與製造就已經開始了。
在完成了秦俑彩繪成分的分析研究後,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測試手段,揭示彩繪的損壞機理。首先搞清了彩繪的結構,也就是施彩方法:先在陶體上塗以生漆,再施以礦物顏料。陶體上的生漆可使施彩面滑澀相宜、吸水性適度,卻給現在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帶來了與保護其它彩繪文物不同,也更具難度的問題。在漫長的地下埋藏過程中,彩繪的顏料調和劑生漆底層均已老化,顏料層內部的結合力、彩繪各層之間、底層與陶體之間的粘附力都很微弱;特別是生漆底層對水分的散失非常敏感,出土後文物從原先極高的濕度環境中突然暴露在一般濕度下,生漆層迅速失水,引起劇烈收縮、龜裂、起翹、捲曲,造成了彩繪脫離陶體。
病理搞清了,就該對症下藥。目前研究出兩種成功的保護方法,其一是用抗皺縮劑(聚乙二醇)和加固劑(聚氨酯乳液)聯合處理法。聚乙二醇的作用是抗皺縮,該試劑可從周圍環境中吸收水分,使彩繪生漆層保持濕潤,隨後緩慢失水,使加固劑在彩繪完全乾燥前,即可作用於彩繪,從而達到加固的目的。其二是採用單體(甲基丙烯酸羥乙基酯)滲透,電子束輻照加固法。該方法考慮到大分子加固劑不易達到彩繪和陶體之間起到加固作用,選用小分子的甲基丙烯酸羥乙基酯單體,先滲透過彩繪,再利用電子束輻照引發,使液體狀態的小分子變為大分子長鏈固體狀態,達到加固目的。比較而言,前者實用性較好,而後者保護效果更佳。接著又進行了發掘現場的保護試驗。基於抗皺縮劑和加固劑聯合處理法,總結出了一套適用於發掘現場的保護工藝,對剛出土的彩繪陶俑實施了精細的保護處理,首次成功地保護了整尊彩繪秦俑,至此已完成了2號坑內的6件彩繪秦俑的保護工作。
彩繪秦俑的成功保護,使我們能夠欣賞秦俑的色彩之美。我們發現,除了鎧甲外,秦國軍隊沒有統一的服裝顏色,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備的。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裡,服飾的顏色是“與民無禁”的。所以秦俑五顏六色的服裝色彩是當時民間的流行色。
結合考古發掘資料,我們發現除了鎧甲外(均為紅色甲帶,褐色鎧甲片),秦國軍隊沒有統一的服裝顏色,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備的。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四號秦墓出土的寫在木牘上的家信,就說明了這一點。信中寫道:“遺黑夫錢,毋操夏衣來。令書節(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賤,可以為禪裙襦者,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其絲布貴,徙(以)錢來,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智(知)也,願母遺黑夫用勿少。”這位名為黑夫的秦軍士兵在攻打淮陽過程中向家中老母索要錢物的家信,反映了當時秦兵服裝均為自帶,在軍中的花費也得由家中籌措的事實。而秦軍的服裝,也應為當時秦國社會流行的顏色了。秦俑的上衣、下衣、護腿、圍領、袖口均顯示出不同的色彩。根據考古統計可以想見當時秦人的服裝顏色以綠、紅、紫、藍為主,尤其偏愛綠色。而且對色彩的搭配也極為講究:綠色的上衣,一般配有粉紫或朱紅色邊沿,下衣為天藍或紫色,甚至是紅色。而紅色的上衣,一般領口、袖口均為綠色、紫、天藍等色,下身著綠色的褲子。這樣紅、綠、藍、紫,對比強烈,色調明快。給人的感覺是熱烈、喜悅、活潑。這種五顏六色的服裝色彩是當時民間的流行色,與當時的時尚色“黑”是有區別的。中國歷代均有其時尚色,傳說黃帝時代尚黃,夏代尚青,商代尚白,周代尚赤,秦代尚黑。所謂秦“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是指黑色為當時最尊貴的顏色或說為皇家專用的顏色,有重大的祭奠活動皇帝要穿黑色的服裝。但並不是說全國的百姓都要穿一樣顏色的衣服,民間喜愛的服裝是色彩豐富的,反映了當時人們審美的多樣性。春秋時齊桓公好紫,舉國皆服紫,孔子惡其奪朱也。可見在“禮崩樂壞”的年代,其服飾的顏色是“與民無禁”的,而秦王朝也正是新舊體制交替之時,什麼人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也沒有嚴格的限制了。
對秦俑彩繪的研究,從彩繪保護成功那一刻起才走上了一條科學的道路。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有妥善保存好彩繪,其它相關的研究才可開展起來。秦俑的色彩是絢麗多彩的,而從中折射出來的問題也是豐富多彩的,這裡只是對彩繪的保護與秦俑的色彩點水淺嘗,更深入的研究還需要各方面專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