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十分隆重,分訂婚和結婚兩個步驟。 在訂婚時,男方用一匹馬馱著禮物前往女家,馬頭上要扎一塊潔白的棉花,以示訂婚。女方父母要拿出最 好的食品招待。有的地
柯爾克孜族把舞蹈稱為「比依」,主要是反映柯爾克孜族人的社會生活,表現了他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特點。柯爾克孜族舞蹈按參加的人數的多少可分為單人舞、雙人舞、集體舞、男女
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裡,人死後把「埋體」(遺體)洗淨,用白布把全身纏住,用素色布覆蓋,頭朝西放在房內的帳簾裡。家中的婦女面朝西邊哭邊唱,歷數死者的生平善舉。親友則帶
馴鷹的柯爾克孜族人通常只誘捕雄性鷹馴養,二到三歲最佳,否則馴化難度大,到鷹七八歲時放歸。柯爾克孜族馴鷹的習俗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是柯爾克孜族民間
柯爾克孜族大多生活在牧區,從事牧業生產,他們養馬、愛馬,並喜歡喝馬奶,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飲馬奶的節日。 柯爾克孜族把馬奶節稱為「克木孜穆倫多克」。規定在每年入夏
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乾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族逐
柯爾克孜族民間音樂十分發達,遺產豐富,男女老 幼都有著很高的音樂天賦。許多傳說、故事、詩歌、民 歌等均由專門的民歌手、彈唱琴手等藝人代代相傳。在 表演時,使用的最主要
悠久的歷史和牧業生產生活,造就了柯爾克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其中最突出的民歌、詩歌、音樂。柯爾克孜族的史詩最著名的是《瑪納斯》,有20多萬行。是一
根據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滿文檔案和地方民族史資料記載,黑龍江省的柯爾克孜人,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現今俄羅斯聯邦哈十斯共和國的葉尼塞河上游一帶自西向東途徑蒙古大草
在中國,柯爾克孜族主要是信仰伊斯蘭教,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柯爾克孜族在皈依伊斯蘭教之前,還信奉過原始的薩滿教。薩滿教最大的特點是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用來祈求上天保佑
摔跤,柯語「謝力西」。是柯爾克孜族古老的一種對抗性較強的運動,對發展人體的力量、技巧、增強意志,都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時,摔跤遊戲,粗獷質樸,不擇場地,可以隨地進行
柯爾克孜人對祖先的崇拜。這種習俗起源於其長期信仰薩滿教「靈魂不滅」的觀念。薩滿教認為,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遊蕩於空間之中,一旦靈魂附體,人又可以復生。這種觀念導致
「納仁」是柯爾克孜族招待客人最上等的食品。先宰羊煮肉,肉熟後用小刀切成肉絲,之後將細麵條與之攪拌,並放入適量的洋蔥、胡椒粉和鹽,即可食用。在嚴寒的冬天,納仁的主要
柯爾克孜族潔白的氈房,下半部為圓形,上半部為塔形,以象徵白雪和他們的搖籃——綿延起伏的山峰。它比哈薩克族和蒙古族的氈房略高而頂尖,也同樣具有冬暖夏涼、不存水積雪、
柯爾克孜族花氈是柯爾克孜聚居區融實用和裝飾於一體的一種最普及的手工藝品,是柯爾克孜牧人巧妙利用自然資源進行人文創造的傑作,是以遊牧為生的柯爾克孜人對生活和自然摯愛
「庫木孜舞」主要流傳於南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及鄰近的烏什、阿克蘇、溫宿、莎車、英吉沙、塔什庫爾干、皮山和北疆的特克斯、昭蘇、額敏、鞏留等縣市的柯爾克孜族聚居
歷史上,柯爾克孜人最早信仰薩滿教。約在公元10世紀柯爾克孜人的意識中還充滿著崇拜自然神的宗教觀念,主要是水神和草神。這跟當時柯爾克孜人(時稱黠戛斯)以游動的畜牧業經濟為
柯爾克孜族音樂分為兩類:一是有歌詞的配曲;一是沒有歌詞的演奏曲。史詩、敘事詩、民歌等一般都有配曲。配曲是表現歌詞內容的,內容變化,配曲亦隨著變化。如《瑪納斯》的配曲
柯爾克孜族還具有獨特風格的工藝美術,其中尤以刺繡、編織最為著名。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刺繡,她們在頭巾、枕頭、被面、衣袖邊、馬衣以及懸掛的各種布面裝飾品上繡出各種的精
柯爾克孜族民歌按內容分類,有反抗歌、勞動歌、習俗歌、情歌和新民歌等。習俗歌中又分為搖籃歌、遊戲歌、勸嫁歌、結婚歌、離別歌、迎客歌、哭喪歌等多種。民間詩歌都是格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