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鷹的柯爾克孜族人通常只誘捕雄性鷹馴養,二到三歲最佳,否則馴化難度大,到鷹七八歲時放歸。柯爾克孜族馴鷹的習俗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是柯爾克孜族民間
根據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滿文檔案和地方民族史資料記載,黑龍江省的柯爾克孜人,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現今俄羅斯聯邦哈十斯共和國的葉尼塞河上游一帶自西向東途徑蒙古大草
柯爾克孜族大多生活在牧區,從事牧業生產,他們養馬、愛馬,並喜歡喝馬奶,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飲馬奶的節日。 柯爾克孜族把馬奶節稱為「克木孜穆倫多克」。規定在每年入夏
柯爾克孜族具有悠久的手工藝術傳統,他們的工藝美術主要表現在幃幔、編織、刺繡和皮革製品等方面。 幃幔,又叫「壁簾」,柯爾克孜語稱為「吐西吐克」,一般掛在柯爾克孜族的土
「納仁」是柯爾克孜族招待客人最上等的食品。先宰羊煮肉,肉熟後用小刀切成肉絲,之後將細麵條與之攪拌,並放入適量的洋蔥、胡椒粉和鹽,即可食用。在嚴寒的冬天,納仁的主要
柯爾克孜族把舞蹈稱為「比依」,主要是反映柯爾克孜族人的社會生活,表現了他們的生產勞動和生活特點。柯爾克孜族舞蹈按參加的人數的多少可分為單人舞、雙人舞、集體舞、男女
伊斯哈克拜克·木農阿吉 新疆烏恰縣人,幼時曾就學於經文學校,1925年去蘇聯求學,開始接觸革命思想。回國後因宣傳革命思想被捕入獄,出獄後便投身軍隊。先後擔任了曾一度偽裝進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面對外國侵略者對新疆地區的蠶食鯨吞,柯爾克孜族人民與新疆各族人民一道,進行了保家衛國的英勇鬥爭。1856年沙俄入侵伊塞克湖地區,遭到柯爾克孜人民的
10世紀初期契丹興起。931年黠戛斯臣服契丹。947年契丹建遼,於黠戛斯地設「轄戛斯國王府」,委任黠戛斯首領為王府大王,同時派遼國官員進行控制。1125年女真建金,稱其為「紇裡迄
柯爾克孜族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掉羅勃左節等節日。過節時,男女均著新衣,並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柯爾克孜族中最受重視的人生禮儀有誕生禮、搖籃禮、
柯爾克孜族是中國的古老民族之一。漢文史籍首先著錄柯爾克孜先民的是《史記》,稱之為「鬲昆」。後來的史書又作「隔昆」。東西漢時期多稱「堅昆」,魏晉至隋朝稱「結骨」、「
柯爾克孜人對祖先的崇拜。這種習俗起源於其長期信仰薩滿教「靈魂不滅」的觀念。薩滿教認為,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遊蕩於空間之中,一旦靈魂附體,人又可以復生。這種觀念導致
東遷後的黑龍江柯爾克孜族人為六個姓氏, 即達本(吳)、額齊格(常)、嘎博韓(韓)、賽音德爾(蔡)、博勒特爾(郎)、格爾格司(司)、約在清末又從蔡姓中分離出來了劉姓。建國後,婚姻自由
柯爾克孜族的家庭為一夫一妻制。過去,受宗教影響,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權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婦女受和男人較平等對待。舊式婚姻帶有封建買賣性質,一般由父母包辦。訂婚有
「肖奴帕」:即大塊肉、手抓肉。這是柯爾克孜人待客的食品之一。做法是把肉切成大塊,分肋骨、脖骨、脊骨、大腿、小腿及羊頭、羊蹄、羊肝煮在一起,待客時按客人等級而分肉。
一日三餐,除早餐為囊和茶或奶茶外,中餐和晚餐多以麵食、馬、牛、羊肉為主;在農區以糧為主食,但肉類仍佔有很大比重。 日常蔬菜不多,品種不少,僅洋芋、圓白菜、洋蔥較為常
柯爾克孜族潔白的氈房,下半部為圓形,上半部為塔形,以象徵白雪和他們的搖籃——綿延起伏的山峰。它比哈薩克族和蒙古族的氈房略高而頂尖,也同樣具有冬暖夏涼、不存水積雪、
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十分隆重,分訂婚和結婚兩個步驟。在訂婚時,男方用一匹馬馱著禮物前往女家,馬頭上要扎一塊潔白的棉花,以示訂婚。 女方父母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有的地區
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裡,人死後把「埋體」(遺體)洗淨,用白布把全身纏住,用素色布覆蓋,頭朝西放在房內的帳簾裡。家中的婦女面朝西邊哭邊唱,歷數死者的生平善舉。親友則帶
柯爾克孜人能歌善舞,有著深厚且悠久的音樂文化傳統,其傳統音樂有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兩類。柯爾克孜族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音樂與哈薩克族相近,包括「阿贊」、「塔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