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浩《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
張養浩 〔元代〕
萬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風雲起壯圖。農夫,舞破蓑衣綠;和余,歡喜的無是處。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世間萬物都好像快要乾枯,而一場大雨就足以讓萬物潤澤。霎時間,天地頓時充滿生機,風起雲湧波瀾壯闊構成美麗圖卷。農夫歡快得手舞足蹈,哪怕把身上的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而我也歡喜得不得了。
註釋
得勝令:曲 牌名,這個曲調和「雁兒落」相似所以南北合套中【雁兒落】必帶【得勝令】,成了定格。
沾濡(zhān ru):浸濕、滋潤。
蓑(suō)衣綠:用綠草編成的雨衣。
和:跟隨別人唱。余:我。
賞析
此曲描寫久旱雨後,天地間充滿生機,農民和作者自己都極為喜悅的心情,反映出作者對農民疾苦的關心和同情。全曲緊緊圍繞著「喜雨」二字,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憂民愛民之心、與民同樂之情。語言通俗易懂,樸實無華,一氣呵成,渾然天成。
「萬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風雲起壯圖。」四句概述久旱遇雨的情形。
久旱不雨,遍野的莊稼樹木花草都快要枯死了,正在這時候下了一場大雨,萬物都得到了滋潤。這是老天爺起死回生救護萬物生靈的心意,這場好雨使萬物復甦遍地的莊稼又生機勃勃,茁壯地生長起來。
這裡,開頭兩句中的「欲」「足」二字用得好。一個欲字,準確地表現了連年不雨的大旱象,寫出了滿山遍野的莊稼草木都半死不活,快要枯死的樣子,這裡的「欲枯焦」並不是俱枯焦,已枯焦,而是眼看就要枯焦了,所以大雨之後,才能馬上復甦。
一個「足」字,又充分表現了這場大雨下得大,下得好,已經足足地夠用了,救活了眼看要被旱死的莊稼,解除了旱象,遍野的莊稼,大雨之後,又昂起頭,挺起胸,像憋足了勁一樣,猛長起來;並且,也從中透露出作者壓抑不住的滿懷喜悅之情。
「農夫,舞破蓑衣綠。和余,歡喜的無是處!」四句,寫作者與民同樂。
雨還沒有停止,農夫們就高興地披上蓑衣,高歌狂舞起來,歡跳的蓑衣被扯破了,也不去管他,一直在雨中跳個沒完,他們太高興了,這裡的一個「破」字,乍一看,實在並不美;不過,仔細琢磨,就會發現用得很推確,很好。因為此時的農夫是在高興地狂舞,他們只顧高興,把什麼全忘了,所以把蓑衣扯破也不知道,這次關中大旱連續數年,災情十分嚴重;甚至「殺子養母」、「饑民相食」,老百姓簡直是活不下去了。這場大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突然而降的,這是救命雨,人們高興地發狂。
這裡的一個「破」字,把此時此刻農民們那種高興到了發狂程度的情形準確地反映了出來,把管雨舞蹈的農民們的狂歡之情活托了出來。這就使人覺得,這裡非用個「破」字不可,不能更易。這又與結句緊緊相連;因為農民們為此狂歡,所以作者也「高興的無是處」。他和災民們一樣高興,也高興地不知道怎麼好了。
作者在他生命最後的四個月裡,為了治旱救災,住宿公署,家都不回,白天東奔西跑,夜晚憂思難寐,把頭髮都愁白了。現在天降大雨,莊稼死而復生農民們個個歡欣若狂,作者也非常高興。所以他「歡喜的無是處」。這表現了作者對農民的深摯感情。他真是急民之急,與民同急,樂民之樂,與民同樂。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裡,這樣的封建官僚非常少有。像這樣的作品,也是很少見的。
這首曲,使讀者感到情真意切,好像是在傾聽作者的自述經歷。最後兩句,「和余,歡喜的無是處」,簡直可以看見作者的純真無邪的赤子之心。
創作背景
天歷二年(1329),元朝出現了全國性的大旱災,關中地區尤甚。張養浩臨危受命,被任命為陝西行台中丞。後來因日夜操勞,終於累死於任上。據《元史·張養浩傳》所載,張養浩「道經華山,禱雨於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陰翳,一雨二日」。於是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旱情,張養浩也和廣大群眾一樣歡欣異常,先後寫下了小令《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和散套《南呂·一枝花》。
相關內容: 張養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