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親手為書法家立傳!《聖教序》的作用是什麼?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唐太宗時期正是面臨社會初步穩定,為了建立一種普遍遵奉的文化典範,李世民提出了「偃武修文」的政策,而王羲之便成了統一南北書風的首選典範。在修《晉史》時,唐太宗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個親手為書法家立傳的皇帝,他在《王羲之論傳》中描述:「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至此奠定了王羲之「書聖」的地位。
圖片源於網絡
「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這是書法史上至為關鍵的一筆,正是他對王羲之的這種偏愛,才使王羲之的行書成為了後世的典範。
圖片源於網絡
唐太宗對此事亦高度重視,在序文的最後,他寫到「恐穢翰墨於金簡,標凡礫於珠林」,還請有關大臣、文字高手為其潤色。
圖片源於網絡
唐太宗下詔廣收王羲之墨跡也很是感人,貞觀十三年共收得「二千二百九十紙,裝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可見太宗對羲之的崇拜之情已到了癡迷的程度。
圖片源於網絡
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癡迷,這其中有個人的喜好當然也是歷史必然的選擇。唐長孺先生在《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對此總結到:整個唐代學術風尚的變化呈現出了南北化的傾向,隋唐間南北文化的重新統一,南方文化佔據著主要地位。因此樹立王羲之為時代書法典範也是順應了當時文化發展的趨勢。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在魏晉時期已然聲名顯赫,其創立的今體開啟了行書發展的新里程。在唐代隨著李世民的極力支持,更奠定了王羲之在書法史上不可撼動的「書聖」地位。由於真跡甚少且難得一見,一時之間「下真跡一等」的王羲之拓本已然使達官貴人趨之若鶩。而《聖教序》的出現開創了集字刻碑的先河,更全面地保存了王字的原貌,使王羲之書法能夠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