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珝,字瑞文,考功郎中錢起的曾孫,唐朝時期詩人,著有《舟中錄》二十卷,已佚,《全唐詩》收錄他的詩一卷。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錢珝所作的《江行無題》吧。
現在的我們所謂的「旅遊」或「旅行」,大抵便是真正的或」游「或」行「,彷彿一個個匆匆的過客,又好像一隻隻南遷的大雁,難以留下自己的痕跡。如果說有,也只是對著相機或手機,搔首弄姿一番,然後拍下一個固定的身影。
生命不應該是這樣的,不應該如此蒼白無力,還應該另外具有一種別樣的滋味縈繞心頭。人生於世,與萬物不同之處,便在於人是會」思想「的,並且因此而形成「文化」,源遠流長,從而作為傳承遺澤後世。中國古代詩歌,便是傳統文化之中的佼佼者,值得我們去無數次進行閱讀和體悟。
《江行無題》
【唐】錢珝
夜江晴未曉,
徒惜月先沉。
不是因行樂,
堪傷老大心。
《江行無題》百首,作者署名有二,一作錢起,一作錢珝。作者題為中唐著名詩人錢起,其實是錯誤的。據《唐音癸簽》卷三十二記載:「錢珝,起之曾孫也……後坐累貶撫州司馬,其《江行絕句》百首,正赴撫州途中所作也。」為了證實所考無誤,文中又證道:「有他文,載《英華》中云:『夏六月獲譴佐郡,秋八月自襄陽浮舟而下。』今其詩有『潤色非東南,官曹更建章』,『去指龍少路,徒懸象闕心』,『峴山回首望,如別故鄉人』……等句。」
在這裡,讓我們先選取其中一首詩作,領略一下作為著名詩人錢起曾孫的錢,其詩歌才華的妙處。據《文苑英華》卷七0七載錢自序所說,就是在此次江行之旅中,他編錄了五百四十篇自己的文稿,名為《舟中錄》,用來紀念斯事。
「夜江晴未曉,徒惜月先沉」,詩人首先揮毫大膽地描寫著周圍的自然景色。詩人舟行江水之上,起來的時間肯定是比較早的。否則,又如何能夠看到眼前景象呢?江水幽暗,緩緩流淌。遙遠的東方天際上空,雖然悄悄地露出絲絲魚肚白線,但是整個江面依舊被籠罩在黝黑的夜色裡。目睹此情此景,唯有徒然令人悵歎,惋惜昨晚明月已經搶先西沉下去了。
此處,在詩人的筆下,他用靜然的文墨渲染,沒有嘈雜,沒有喧囂,卻在這種安謐而安詳的氛圍裡,為我們營造出大大的茫然無措。是的,此種安然並非超然,反而具有暴風雨前的某種寧靜意味。這種蘊含著爆炸情緒的調子,實質上正是用以上兩幅意象鮮明的畫面來反映的。一個「未曉」加上一個「先沉」,持續推進,層層逼近,實實在在地強調並突出了內心深處隱藏著的重重陰影。
「不是因行樂,堪傷老大心」,所謂「即景抒情」,前面兩句是「即景」,此處就是「抒情」,抒發的是自己的真情實感,真真切切的一種感懷。大家不要看到現在的我,這般傷心悲憤的模樣,然後就產生某種誤會,以為我是因為無法把握命運,無法掌控時光流逝而憂心忡忡。詩人的這種感情的抒發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的。因為是有據可查的。
在組詩的下一首中,詩人寫道「靜聽老叟語,俱是厭兵人」,這大概才是詩人因此而感到悲傷的真正原因。身逢亂世,命若草芥,每日都在擔驚受怕之中度過,這不僅是當時老翁的情緒使然,更是作為旁觀者的詩人的感同身受。正因如此,所以,詩人才會寫下「不是因行樂,堪傷老大心」。的確,在這裡,詩人的感傷起因,並非是為感覺到時光在飛快流失而傷情。此時此刻,詩人的悲傷更多地是來自於對戰亂的痛恨,以及那種因為無法改變混亂局面的無力感傷。
詩歌的寫作手法總是那樣幾種,無論如何變幻加變化,總是似乎孫悟空難逃如來手掌,技巧就是孫大聖,而情感才是如來手掌。如果不能明白這個道理,一味追求單純去玩弄諸般技巧手段,就會有些本末倒置的意味。此詩僅僅憑借寓情於自然景觀之內,然後自然引出自己的情懷,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更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所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不外如此矣!
相關內容: 錢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