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為什麼被稱「千古奇人」?徐霞客徒步踏遍大半個中國留下的是什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明朝萬曆十四年(公元1587年), 徐弘祖出生於江蘇江陰詩書世家,更為人所知的,是他的別號:霞客。徐弘祖自小天資聰穎,博覽家中萬卷藏書,過目而不忘,被人稱為「博雅君子」。讀到《晉書·陶淵明》時,他笑著說:「還是山上的松風好聽呢,如果對著青天攀登白日,那有什麼遠的呢?」他立下誓言:大丈夫應當走遍天下,朝臨煙霞而暮棲蒼梧,怎能限於一地終老此生?他卻對枯燥的八股文提不起興趣,說「無聊甚」。
十五歲勉強參加童子試,名落孫山。父親徐有勉生性蕭散傲視權貴,不願做官,更不願與達官貴人打交道。當時兩個聲名顯赫的高官多次慕名拜訪,徐有勉一聽說他們要來就躲進竹林小道,駕一葉扁舟入太湖,飄然遁去。
徐弘祖名落孫山,父親卻樂呵呵地說:「兒啊,你的眉宇之間有煙霞之氣,你不是立志周遊天下嗎?去吧,我不要你做廟堂的腐臣,不要你弘祖,」
這時,名儒陳眉公說:「我看,他是煙霞之客,就叫他霞客吧。」從此,他便以「霞客」為號。古時候讀書人大多走兩條安穩的路,要麼寒窗苦讀走經濟仕途之道,要麼詩酒田園終老一生。而徐霞客走了第三條險峻的路:去遠方探險,去發現世界的另一面,也去發現另一個自己。
十九歲那年,父親徐有勉去世。守孝期滿,徐霞客很想出外遊行,卻不忍心丟下老母在家。正猶豫不決,母親對他說:「男子漢大丈夫,理應志在四方,怎能因為我而羈留家中,像籬笆裡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無所作為呢?」徐霞客聽了非常激動,決心出遊。臨行前,母親將親手縫製的遠遊冠交給他,為他壯行。他與母親約定:春草初萌時出遊,秋葉染霜時歸來。
這一路,他飽覽了人間勝跡,也經歷了生平未曾遭遇的險境。徐霞客來到幽微清秀的雁蕩山,他想找尋古書裡記載的雁蕩山巔的雁湖。當地嚮導望山生畏,一指:「越過前面三座山峰就是雁湖。」便逃之夭夭了。徐霞客按照指向,披荊斬棘越過第一座高峰。爬到第二座高峰,山勢險峻,有如懸於半空之中。越往上爬,山勢越陡峭,僅能勉強站住腳跟,腳下是千丈深淵。眼看無路可走,徐霞客便將布帶繫在一塊岩石上,抓著布帶懸空而下。突然,布帶被岩石勒斷,幸好徐霞客機敏,抓住一塊突出的岩石,否則掉下深淵,粉身碎骨。
回到住所,徐霞客的心依然怦怦直跳,不禁感歎:「欲窮雁蕩之勝,非飛仙不能。」旅途再艱難,徐霞客也要燃起篝火或松脂,在搖曳的火光中寫下旅途的見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徐霞客每次歸來,都帶給母親遠方的琪花、瑤草、碧藕、雪桃,並講述旅途的所見所聞,講到驚險處,聽的人無不咋舌,母親卻笑著說:「你有這樣的經歷見聞,不愧為男子漢大丈夫。」徐霞客40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的生命沒了來處,只剩遠方。
《尚書》,相傳由大禹所作,孔子編纂,自古被奉為不容質疑的經典。《尚書·禹貢》中記載長江發源於岷山,岷江為長江正源。徐霞客不以為然,決心親自考察長江源頭。51歲時,徐霞客帶著一位名叫顧行的老僕,出發了。行至茶陵,有一個麻葉洞,當地人視為禁地,無人敢入。有人說裡面有神龍,有人說裡面有妖怪,沒有高強的法術,萬萬不可入內。徐霞客聽了心頭癢癢,誓要一探洞中究竟是鬼是神,出高價請了一個嚮導,正要進去時,嚮導聽說徐霞客是讀書人不是法師,嚇得轉身就跑。徐霞客無奈,只得與顧行舉著火把進去了。
村民們聽說有人要入「禁地」,紛紛跑來看熱鬧。洞內狹窄,須匍匐爬行,皮膚被刮擦得生疼。山洞彎彎曲曲,有一處縫隙,爬上去,豁然開朗。頂上有石,如倒垂的蓮花,光瑩欲滴。四周的石頭微紅,如燦爛的桃花。進入其中,彷彿脫胎轉世換了一個世界。出洞時,見村民們一臉緊張地拿著鐵鍬鎬頭守在洞外,以防妖怪出現。徐霞客忍俊不禁,告訴他們洞內詳情,村民們都對徐霞客的驚人之舉敬佩不已。為什麼要涉險地?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才會處處發現驚喜,不至於空虛無聊充斥一生。
有一個和尚,法號靜聞,要與徐霞客同行。靜聞極為虔誠,曾用自己的鮮血寫就一本《華嚴經》。他十分崇敬迦葉菩薩,畢生之願,就是將血經奉於大理雞足山迦葉菩薩道場。徐霞客感其虔誠,答應帶靜聞一同上路。行至湘江,夜半三更,岸邊突然傳來啼哭聲,眾人不願過問,靜聞於心不忍,登岸詢問啼哭之人。誰知靜聞回船不久,一夥強盜衝進船裡燒殺搶掠。顧行身中四刀,靜聞惦記著他寫的血經,強盜放火燒船他又顧著救火,被強盜捅了兩刀。徐霞客也險些喪命,錢財盡失。
眾人紛紛勸徐霞客返鄉,徐霞客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葬我的屍骨?」西行溯源之意已決,絕不回頭。半年後,傷痛交加的靜聞在南寧去世,留下遺言「若死,可以骨往」,希望埋骨雞足山。徐霞客失去同伴摯友,悲痛異常,作《哭靜聞禪侶》六首,「西望有山生死共,東瞻無侶去來難」,感人至深。為完成好友遺願,不顧自身足疾嚴重,背著靜聞的血經和遺骨,與顧行繼續向西。從廣西經貴州,進入雲南。攀岷山,過瀾滄江,一年後,徐霞客終於走到了雞足山。
此時他的足疾加重幾乎無法行走,因不願辜負靜聞所托,邁著沉痛的腳步,將血經供於悉檀寺,親手把靜聞的遺骨葬在雞足山,含淚說:「別君已許攜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鵑。」
拖著病體,穿越流沙之地,徐霞客終於見到了夢寐中的金沙江。望著滾滾而逝的金沙江水,他心中的疑團有了答案。徐霞客在《溯江紀源》中明確地寫道:「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否定了《尚書·禹貢》的說法,第一次提出金沙江是長江正源。這份底氣,來自徐霞客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自信。然而,徐霞客「久涉瘴地,頭面四肢俱發疹塊」,顧行見他病情日益嚴重,返鄉艱難,竟卷款而逃。三年相依為命的老僕也離他而去,徐霞客傷心地寫道:「離鄉三載,一主一僕,形影相依,一旦棄余於萬里之外,何其忍也?」
後來,與徐霞客有著深厚情誼的麗江土司木增派出八個大漢,歷時五個月,行程四千里,將徐霞客抬回江陰老家。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徐霞客在家中與世長辭。臨終時,他說:「漢代的張騫,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都是接受皇帝的命令前往四方。我只是一介布衣,拿著竹杖,穿著草鞋,憑一己之力遊歷天下。雖死,無憾。」
在徐霞客短短56年的生命裡,大半生都在路上,無論前路如何,他都勇敢去闖、去冒險,而中途遇見的那些人、那些事,也成就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有了名垂千古的《徐霞客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