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出現了兩位著名劇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他們被稱為「南洪北孔」,分別以《長生殿》和《桃花扇》聞名。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孔尚任(1648-1718)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世孫,他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繼承了儒家的思想和學術,特別是懂得樂理,這為他後來寫作《桃花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孔尚任曾經幾次參加科舉考試,均沒有被錄取。但是他沒有放棄做官的念頭,變賣家裡的田產,捐了一個國子生的資格。此後,他一直在等待做官的機會。直到三十歲左右的時候,他開始閉門著書。
他對南明興亡這段歷史特別感興趣,於是四處收集資料,四處考察,準備寫一部反映南明興亡歷史的作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命運終於開始垂青這個中年人。這一年康熙南巡北歸,為了籠絡天下讀書人,他特意去山東曲阜祭拜孔子。隱居曲阜石門山的孔尚任被孔府推薦為引駕官,並在御前講經。
在山東曲阜孔林孔子墓前的石碑上,刻有「大成至聖文宣王」的字樣。今天去參觀的人,會感到很奇怪,因為在墓碑前,建有一道矮牆,將墓碑遮去了三分之一,這樣墓碑上的刻字看起來就是「大成至聖文宣干」幾個字,王字下面的一橫看不見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原來在當年康熙皇帝祭拜孔子的時候,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當時貢品豬、牛和羊三牲已擺上供桌,地上鋪上黃氈,香霧裊裊,燭光搖曳,一切已經準備好。康熙皇帝在前面,身後跟隨著文武百官,準備祭祀。康熙皇帝正準備祭拜,卻突然在那兒站著不動了。
這下文武百官都納了悶兒了,卻又不敢貿然上前詢問。機智的孔尚任馬上做出反應,他讓人拿來一匹黃色的綢子,把碑文上的「文宣王」這幾個字蓋住,添加上「先師」兩個字,這樣碑文就成了「大成至聖先師」。
康熙見狀,這才開始祭拜。原來,康熙皇帝是只拜師不拜王的。後來為了不出現類似的情況,就在碑前建了一道矮牆。
孔尚任的這次「引駕」和「御前講經」都非常成功,因此深得康熙皇帝青睞。康熙皇帝破格提升孔尚任為國子監博士,相當於國子監的校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初,孔尚任進京,正式走上仕途。上任後即奉命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到淮揚,協助疏浚下河海口。
他親見河政的種種弊病,官吏的揮霍腐敗,人民的痛苦悲號,發而為「呻吟疾痛之聲」,成詩六百餘首,編為《湖海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孔尚任回京,開始了十年京官生涯。在此期間,寫了很多著作。
如《岸堂集》《長留集》等,特別是寫出了《桃花扇》。這部作品一出來,一時洛陽紙貴。但是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孔尚任被無緣無故免了職。
雖然史書上對於孔尚任被免職的原因沒有記載,但可以推測,肯定與《桃花扇》有關。這是一部反映南明興亡的戲劇,清朝統治者最害怕人們的反清復明思想。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孔尚任並沒有因為《桃花扇》而獲罪。
與孔尚任齊名的是清朝初期的另外一位著名劇作家洪昇。
洪昇(1645-1704),字昉思,號稗畦,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洪昇的父親雖然只是南方的一個地方小官員,卻十分重視對洪昇的教育。洪昇從小跟隨沈謙、毛先舒、王士禛等學習,熟讀四書五經。
沈謙和毛先舒都屬於當時文壇的「西泠十子」,王士禛更是當時詩壇上的巨匠,一代文學家。洪昇拜師這些人,對他的學習大有幫助,而他自己也勤奮刻苦,所以很早就顯露才華,二十歲左右就在詩歌方面很有名氣。
可即使洪昇飽讀詩書,才學深厚,在科舉考試場上卻是一個十足的倒霉蛋。他於康熙七年(1668年)北京國子監肄業,二十年均科舉不中。後來受生活所迫,只能四處奔波,加之跟家裡關係弄僵,一度慘到沒有飯吃。
這些經歷,使得洪昇對社會現實的認識更加深刻。後來,他把自己的舊作《舞霓裳》改寫成為《長生殿》。這部劇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完成,其間三次改稿,初名《沉香亭》,後改稱《舞霓裳》,最後改為《長生殿》。
主要描寫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同情和讚美,也間接表達了對統治階級昏庸腐敗的不滿。後來他因召集演員演出自己的《長生殿》,被仇人黃六鴻檢舉揭發。
當時正是康熙皇帝的皇后佟佳氏喪葬期間,根據清朝當時的刑法,國喪百日之內,朝廷官員是不能參與任何娛樂活動的,洪昇因此犯了「大不敬」的罪名,被捕入獄。由於康熙皇帝愛惜洪昇的才華,只是革去了他的國子監身份,放歸鄉里。
洪昇回到老家後抑鬱落寞,從此一蹶不振,後來在吳興醉後落水而亡。可惜一代才子,就這樣走完自己的一生。
洪昇著作很多,除《長生殿》外,所作尚有《回文錦》《回龍院》《鬧離唐》等,今已不存。雜劇今存有《四嬋娟》一種。亦工詩詞,有《稗畦集》《昉思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