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紙術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各國的造紙方法有何不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最早起源於東漢時期。實際上造紙術的發明和絲綢有一定的關係,因為中國是全世界最早開始養蠶的國家,後來在製作絲綿的過程中,突然發現經過漂絮的蠶絲會堆積一層纖維薄片,曬乾以後可以在上面書寫,這便是最早的「紙」。中國的造紙術不僅改變了書寫的方式,也對全世界其他國家研發造紙產生了影響,想瞭解更多的話就一起來看看吧。
一、日本和紙的抄造
日本自公元610年(推古天皇十八年)開始,一直到明治維新(公元1868至1912年)前,採用的造紙方法與由朝鮮傳入的中國造紙法基本相同。
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族,其他還有琉球族、蝦夷族等。他們所造的手工紙又叫做「和紙」。和紙的原料主要是:楮、三椏、雁皮、桑皮等。
現以日本制楮紙的過程為例,看一看他們的造紙工序:
每年十二月上旬至次年的一月中旬為楮的砍伐時期,這時入山砍伐。將楮的枝幹截成一米長左右剝皮,紮成小捆,放到蒸桶內進行汽蒸一、兩天。然後取出,手工撕皮,洗皮,把楮皮分成小束,懸掛起來風乾。再用草木灰、石灰汁來蒸煮楮皮。成漿後水洗。以堅硬的木槌(櫸、堅木製成)拍打十幾遍(粗紙七、八遍即可)。等到紙漿成泥狀,置入大木槽內,加懸浮劑(如黃蜀葵)使紙槽裡漿、水粘滑。用竹簾抄造。抄紙時,竹簾面傾斜,讓多餘的水從簾面上急速流去,這叫做「流漉」法(又稱「流漿抄紙法」),抄出的紙頁放到用稿稈相隔的木板上,層層相疊,每層數百張,使水分溢盡。然後,取出以稈帚刷之。稈帚(又叫毛刷)由幾種材料製成:馬尾、棕櫚、麻類。將刷上紙的木板,置於露天,日光乾燥,即得紙張成品。
由此可見,日本古代和紙的製造也採用我國的「流漉」法,並在生產實踐中有所改進。
二、阿拉伯人造紙
阿拉伯人自八世紀以後,開始造紙。
他們的造紙業中有的是流動的小貨堆。造紙工匠提著盛紙漿的木桶、刷子、「抄網」、木板以及筆墨之類的東西上街,即出售紙張又代寫書信。
一位老婦人走過來,請造紙工匠代寫一封家信。工匠當場就用抄網撈紙,迅速地把濕紙頁刷到木板上烤乾(有時在太陽下曬乾)。然後揭下紙張。按照老婦人的口授,把文字寫在紙上。後來,這種簡易抄紙法流傳了很久。
阿拉伯人所建的造紙工廠,多集中生產紙漿(用廢舊亞麻或大麻織物等為原料),一方面抄面積較大的紙張,供出口換貨;另一方面,把紙漿賣給造紙小貨灘。其制漿過程,也是沿用我國古代造紙法。
三、歐、美造紙法
在十八世紀機制紙(用機器造紙的簡稱,有別於手工紙)誕生之前的幾個世紀中,歐洲人採用傳統的手工造紙法進生產。
他們以廢舊棉麻破布為原料,改用「抄網」作為撈紙工具。抄網主要是由網模和定邊架組成,網模是用紅木製成的長方形框架,有點像沒底沒蓋、淺平的長方形木厘子。框架的橫向有用來固定網模的肋條若干根。框架的縱向裝有用以固定肋條的銅拉桿兩根。網模上蒙有襯網和面網。它們有兩種不同的織法一是編網,二是織網。定邊架為一種輕便的木框,它剛好扣在網模上,藉以決定紙頁的尺寸並防止紙漿溢出網模。抄紙槽是方形或圓形水槽,以木材或石塊做成,有的在槽壁襯有鉛皮,槽內裝有攪拌器,抄紙一般是採用三人操作法。茲略述如下:
抄紙工雙手緊握住抄網伸直雙臂,沿著幾乎與水面成垂直的方向,將抄網投入漿槽中,立即取出,並把它放在身前的水平位置。這樣抄出一未經完全定型的紙頁,隨後把抄網向前傾斜,左右晃動多次,使網面上的纖維交織均勻,形成紙頁,同時讓大量的水分從抄網的網眼中排除出去。這叫做「溜漉法」或稱「積漿抄紙法」。此法與我國通常採用的流漉法不同之處,除不加纖維懸浮劑外。撈紙方式、質量要求等不大一樣。
抄紙工每抄完一張紙,就把抄網平放在左邊的槽角上,待紙頁充分瀝干水分才取下定邊架,將網模遞給「伏工」(壓搾工)。伏工把抄網模斜放在一個支架上,讓紙頁繼續瀝干。然後,伏工用左手端起網模,用右手接過網模把它反轉過來讓有濕紙頁的那一面貼著毛布,施以適當壓力,使紙頁脫離網面伏附在毛布上。
如此一層紙一層毛布,疊積成垛。當積到二、三百張時,即把它們送至螺旋壓搾機進行壓搾。壓畢,除去毛布,再把紙頁整齊地疊好,放在壓搾機裡稍稍加壓並放置過夜。次日將紙頁一張張分開。按前後順序排列,重複壓搾,直至達到所要求的平整度為止。
完成上述操作後,即把紙送到乾燥室裡懸掛在木架或繩索上,進行自然風乾。乾透後經過刷膠、裝飾、選紙,即成紙張成品。
美國造紙作業源於歐洲,由荷蘭傳入,其過程與歐洲造紙法完全相同。
從上面介紹的國外早期手工造紙的情況,一方面使我們看到,我國的古代造紙法傳到世界各地以後,各國勞動人民在學習我國造紙技術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造紙業。同時,他們在生產實踐中,對造紙技術又加以改進和提高,在造紙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作出了貢獻。
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瞭機制紙的產生是從手工操作演變而來的。今天我們使用的造紙機的三個主要構成部分,即銅網部、壓搾部、乾燥部都是以抄紙工、伏工和乾燥工的工作任務為基礎,用機器來代替了。這就告訴我們: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實踐。任何事物都有個發展過程,從簡單到複雜,從初級到高級,反覆實踐不斷革新、才能前進。
十八世紀以後,歐洲各國的紙張生產,逐步從手工勞動方式過渡到機械連續操作。至此,翻開了造紙工業新的一章。然而,紙的發明是中華民族的無上光榮,我國古代的造紙法對於人類所作的偉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相關內容: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