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惠,約活動於宋度宗鹹淳年間(1264年)至元世祖至元年間(1294年)前後,後自請為女道士,號沖華,宋度宗昭儀(女官)、詞人。
王清惠現存詩四首,詞一首,都是抒發個人遭遇與國破家亡、去國懷鄉的感慨,為亡國遺民長歌當哭之作,格調低回而悲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淪陷。元兵攻入臨安,宋理宗、謝太后、宋度宗不顧文天祥、張世傑等人的反對,帶領年僅六歲的宋恭帝趙顯出降。
三月,王清惠與宋室三宮一同被俘北上。當王清惠等人途徑北宋時的都城汴梁夷山驛站時,她想當初她承蒙君王寵愛,不想今日竟變成虜囚,這種巨變讓她百感交集,勾起深切的亡國之痛,遂在驛站牆壁上題了一首詞《滿江紅·太液芙蓉》,這也是王清惠留下的唯一一首詞:
《滿江紅·太液芙蓉》 王清惠
太液芙蓉,渾不似、舊時顏色。曾記得,春風雨露,玉樓金闕。名播蘭馨妃後裡,暈潮蓮臉君王側。忽一聲鼙鼓揭天來,繁華歇。
龍虎散,風雲滅。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百二,淚盈襟血。驛館夜驚塵土夢,宮車曉輾關山月。問嫦娥、於我肯從容,同圓缺。
上片起句詞人以太液荷花自比,說自己經過山河巨變,已花容憔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曾記得」後面五句,是詞人由今日的淒涼,引起她對昔日的榮華以及歡樂生活的回憶。這幾句極寫舊時宮廷生活的美好,反襯今日處境的悲涼。
「忽一聲」,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元兵兇猛來勢。僅用「繁華歇」三字就高度概括了南宋的滅亡,皇帝與后妃大臣被虜北上的歷史巨變。
下片直抒胸臆,寫江山巨變,感慨國破家亡。「龍虎散,風雲滅」淺顯易懂,直言南宋朝廷已土崩瓦解,大勢已去。
「山河百二」化用《史記·高祖本紀》中的「折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原句是說關中地形險要,兩萬親兵可以對抗諸侯的百萬之師。在這裡,王清惠借「山河百二」代指南宋江山,暗含對南宋統治者憑借長江天險,偏安一隅,不思進取,最終導致亡國的結局。
面對這種局面,王清惠只能痛心疾首,仰天啼哭。然後,詞人又轉到寫自己北行途中的苦況。
最後二句,詞人由上句「月」引發聯想,幻想去月宮裡,同端娥仙子作伴,去過超脫塵世、永遠清靜的生活,表現了詞人不屈服元朝統治者的堅貞氣節。
文天祥被俘北上時,在驛站的牆壁上看到王清惠所寫的這首詞後,感慨萬千,因而步其韻寫了兩首《滿江紅》詞,其一為:
《滿江紅·代王夫人作》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最若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聽行宮、半夜雨淋鈴,聲聲歌。
彩雲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回首昭陽離落日,傷心銅雀迎秋月。算妾身、不願似天家,金甌缺。
文天祥改變王清惠原作中消極避禍的思想,要潔身自愛,堅守操節,這實際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達的自勉之詞,並與王夫人和眾宮人共勉。
文天祥此詞與王清惠一詞氣勢雖有別,但亡國之傷感則相同。王清惠一詞被眾口頌揚,卻是別有傷心的滋味。
後來,王清惠這首詞被傳遍中原,不僅文天祥有和詞,連鄧光薦、汪元量等人皆有詞相和。
但是,晚清詞家陳廷焯在《詞則·放歌集》裡評論王清惠這首詞:「淒涼怨慕,和者雖多,無出其右。」
王清惠北上後,行程生活艱辛不易,還寫過兩首五言絕句,雖然寥寥數語,讀來卻讓人心酸不已:
《搗衣詩呈水雲》 王清惠
妾命薄如葉,流離萬里行。
燕塵燕塞外,愁坐聽衣聲。
《秋夜寄水月水雲二昆玉》 王清惠
萬里倦行役,秋來瘦幾分。
因看河北月,忽憶海東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