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李白的《赤壁歌送別》,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歌送別
李白〔唐代〕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餘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此詩前四句講的是赤壁之戰,突出周瑜的事跡;後四句則是送別時有感而發,希望友人經常來信報告佳音。全詩把歌詠赤壁和送別友人這兩個內容藝術地統一起來,並突出前者。作品風格慷慨雄壯,蘊含了作者濟時救民的思想感情。
從此詩題目可以看出,詩人的創作意圖在於把歌詠赤壁和送別友人這兩個內容藝術地統一起來,並突出前者。
全詩八句,前四句講的是赤壁之戰的事跡,後四句則是送別時的有感而發,形式上組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段落。使人驚異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詠史的任務。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赤壁之戰,曹操用大量軍隊,深入東吳國土,一心要同周瑜「決」戰,「爭」雌雄。周瑜雖處於劣勢,但能化不利為有利,以火攻取勝,曹操只落得全軍潰敗的下場。上述內容在這兩句詩裡藝術地得到表現。
上句化用《周易》裡「龍戰於野」的典故。「二龍爭戰」是魏吳相持的象徵。下句以突如其來之筆,直接寫出了赤壁之戰曹操水師以失敗告終的結局。「樓船掃地空」五字頗見妙思。曹軍樓船雲集江面,構成龐大的水上陣地,自謂堅如金城。不料這陣「地」頃刻間就被橫「掃」一「空」。詩人不說樓船在水上安營,而說在「地」上紮寨,這既是對曹操水師在吳地徹底完蛋的如實刻畫,也是對他吞併東吳土地夢想落空的含蓄諷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前面詩人用「樓船掃地空」五字預示了戰爭的結局。這兩句才把造成這結局的緣由具體說出。但「烈火」句絕不僅僅是對「樓船掃地空」的原因的說明,更重要的是對古戰場上赤焰燒天,煮水蒸雲,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實寫照。
上句「張」「照」二字,極大地渲染了吳軍的攻勢。詩人把因果關係顛倒處理,既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也顯示了詩人對穩操勝券者的輝煌戰果的深情讚許。赤壁之戰的勝敗,成因固然是吳方採用火攻法,但歸根到底取決於兩軍統帥在戰略戰術上的水平。下句詩人以凝重之筆指出:善於決戰決勝的周瑜,就是這樣從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擊破曹操幾十萬大軍的。這句雖然加入了議論成分,但周瑜的儒將風度,卻樸實自然地表現出來了。
後半的送別,是在詠史的基礎上進行的。字數雖與前半相等,實則等於前半的附庸。「君去滄江望澄碧」,這位友人就要離他而去,望著清澄碧綠的江波,少不了要興起南浦送別的感傷。但古戰場上「二龍爭戰」的「餘跡」還在腦際留存。「鯨鯢唐突留餘跡。」「鯨鯢」,是由《左傳》上的典故引起的聯想。「鯨鯢」是「大魚名」,以喻那「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唐突」義同觸犯。這裡李白大約是喻指曹操倚仗權勢,想吞食東吳。李白在送別的詩行中,並沒有完全割裂詠史的情感線索。
但詩人又立即回到現實中來,「一一書來報故人」,希望友人走後經常來信報告佳音。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業抱負的人物。所以詩人在結尾寫道:「我欲因之壯心魄。」詩人能從友人那裡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壯」自己的「心」膽與氣「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政治抱負,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壯年時代濟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詩把詠史與送別結合起來並特別突出前者,原因就在這裡。
此詩韻腳「平仄相半」,在形式上與王勃《滕王閣詩》一類「初唐短歌」相似。但避用律體,變婉麗和平之調為慷慨雄壯之聲,這又是與王勃異趣的。
相關內容: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