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顧曲的出處在哪?周郎顧曲的故事是怎樣的?

周郎顧曲的出處在哪?周郎顧曲的故事是怎樣的?

周郎顧曲的出處在哪?周郎顧曲的故事是怎樣的?

歷史故事

周郎顧曲的出處在哪?周郎顧曲的故事內容是怎樣的?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周郎顧曲典故簡介

周郎顧曲,中國成語。原指周瑜業於音樂,後泛指通音樂戲曲的人。出自《三國誌·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周郎顧曲早已不僅指對音樂的鑒賞,它即可能是男女間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間不以言喻而以音傳的韻事。

知音再往後演變,周郎顧曲也成了懷才不遇的代指,曲誤若有人顧,欣逢知音,若無人顧,則是知音難覓了。

據《三國誌》記載,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

由於周郎相貌英俊,酒酣後更是別有一番風姿。彈奏者多為女子,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將曲譜彈錯。

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在各類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唐人李端有《聽箏》詩讚道:「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周郎顧曲的主要人物: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周郎顧曲的出處

《三國誌》,作者陳壽,字承祚,生於公元233年,卒於297年,生於蜀國,蜀亡歸晉,為西晉史學家。所著《魏書》、《吳書》、《蜀書》合稱《三國誌》,名列國學二十四史之一的斷代史。

《三國誌》用筆簡墨嚴謹,少有冗言,也因過簡後為南宋裴松之加注,是以為《裴注三國誌》。

正是在這個用筆簡約的《三國誌》裡,陳壽卻給我們留下了除英雄爭戰指點江山外的別般風情。

陳壽處身西晉,晉承曹魏一脈,吳蜀是為對立敵方,但在三國誌提及周瑜時,卻不惜多處稱頌。

論到周瑜才幹時,陳壽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等詞相稱,這種英華才氣明顯別與諸葛亮的名士風度。周郎之才,更多為少年朝氣,銳意進取自信飛揚的英霸之氣。

周瑜死後,孫權曾與陸遜談論周瑜,「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

按《三國誌》記載,周瑜除膽略兼人、雅量高致外,還氣度恢宏,雍容恢廓。

孫策初亡,孫權 「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折服讚歎,「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最早就典出周瑜。

而陳壽在《周瑜志》中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則成為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典故。

魏晉的建安時期是文學史上重要時代,正如李白所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這一時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並出,詩風「慷慣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這種風格被《文心雕龍》譽為「建安風骨」、「漢魏風骨」。具有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風清骨俊裡又含政治理想的飛揚、人生短暫的哀歎、強烈的個性以及濃郁的悲劇色彩。

除文學外,這也是音樂史上赫赫有名的時代,名曲《廣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時,此曲敘聶政刺韓王事,是琴曲中唯一有殺伐之氣者,嵇康一死,無人能奏。

與《廣陵散》並稱當時的《長河吟》相傳就是為周瑜所做。也有一說,《長河吟》為後人附會之作。

周郎顧曲的故事內容

在《三國誌》中,周瑜上疏孫權時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其中並未提及孔明。

僅是演義記載中有孔明弔孝時的祭文中的「從此天下,再無知音」。史冊中,也找不到《長河吟》出於周瑜的正式記錄,因此附會之說當是正解。

然而,《長河吟》是真是假且不提,周郎雅擅音樂造詣極高確證無疑。

三杯薄醉後,如果發現有人彈錯了,就一定能聽出來,聽出來也罷了,還要一定回頭看。至於回頭相顧,是為責備之意還只是本能反應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趣致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詩詞中,並且不斷賦予新的含義。

魏晉之後的南北朝,庾信就有詩,「懸知曲不誤,無事畏周郎。」隋朝也有江總詩,「弦心艷卓女,曲誤動周郎。」

這裡詩裡的顧曲周郎雖然出現的場合經常不對,但比較端正,一心一意想只要彈好曲,就不必怕周郎了。

但是到了唐朝不一樣了,李端的《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從曲有誤、周郎顧化作了誤拂弦。

唐初釋慧淨與王績則有相合詩,前者曰「 早時歌扇薄,今日舞衫長。不應令曲誤,持此試周郎。」,後者和「舞袖風前舉。 歌聲扇後驕。周郎不相顧。 今日管弦調。」

被動徹底成了主動,誤拂弦原是為了試周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故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