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三首,明代夏完淳,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戰苦難酬國,仇深敢憶家?
一身存漢臘,滿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劍花。
六軍渾散盡,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誼,三秋故主懷。
將星沉左輔,卿月隱中台。
東閣塵賓幕,西征愧賦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為誰哀。
第一首詩的起筆即化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點明主題,並以感情急切、激憤的「情何極」、「氣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壯激越的基調,表達出作者誓滅清人,恢復明朝的強烈愛國情感。接下來由情入景,寫道:雄風中,傳來軍中的號角聲;紅日裡,飄動著戰旗。用「角」與「旗」兩個意象,用「勁」與「明」兩個醒目的詞,突出體現義軍莊嚴、雄壯的軍威。「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是寫誓死報效國家,是開篇「復楚」「亡秦」的補充。「酬家國」是目的,「決死生」是決心,鮮明的突出了為雪恥復國而生死決戰的慘烈情懷。最後,以悲涼的胡笳與淒冷的月色來渲染義軍戰鬥的艱苦和作者的悲涼心情。
詩之一三聯直抒抗敵復國之志,二四聯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於表達詩人內心的鬱鬱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一片月臨城」,以景結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詩人的復國之志和家國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於天地之間。
第二首著重寫鬥爭的艱苦。詩人運用比喻、象徵的手法,選取了一些具有邊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繪出一幅邊塞特有的蒼涼畫面:在胡地黃沙滾滾的大漠中,夜色裡迴響著悲涼的胡笳之音······但這僅僅是比喻、象徵而已,實際上詩人寫的是起義軍艱苦的抗清復明的戰鬥生活。首聯把戰鬥和思鄉結合起來,以「戰苦」提攜全篇,因為是寡難敵眾才「難酬國」,因為仇深才不「敢憶家」,苦而且難,仍能堅持戰鬥,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關鍵。頷聯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漢臘」代指作者為之奮戰不息的明朝,表達了忠於國家的決心,但明王朝大勢已去,清軍入侵,山河淪喪、滿目荒涼,詩人痛惜而無奈的心情躍然紙上。頸聯是艱苦的戰鬥生活的寫照,「翻旗影」「冷劍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劍影的慘烈戰鬥;「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徵詩人思念故國的拳拳情懷。尾聯把詩人無比痛惜、悲憤,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義軍全軍覆沒,悲涼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迴盪。全詩意境厚重沉鬱,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第三首寫同仇敵愾的精神。開篇即直言對明思宗的懷念。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到作者寫此詩時已經三年。接著寫史可法蒙難,揚州城破,是各鎮不聽調動,福王政權腐敗無權威的結果,敘述中有揭露,有批判,有深沉的感慨。接著又轉向對自身的描述,慚愧自己身為幕賓而沒有潘岳那樣的才能,這是作者的自謙,最後以設問作結,引人深思。
三首詩的共同特點是:直抒胸臆與典型意象、景物烘托相結合。都是用對起手法,四聯中有三聯是對句,形成整飭的格律、莊嚴的風韻。都是用襯托手法表現義軍不畏強敵,不畏艱苦的崇高精神,有時用比喻、象徵等手法,把作者強烈愛國情感抒發出來。詩風激越而蘊藉、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