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明代袁宏道,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湘山晴色遠微微,盡日江頭獨醉歸。
不見兩關傳露布,尚聞三殿未垂衣。
邊籌自古無中下,朝論於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亂,一雙白鳥避人飛。
這首詩首聯寫湘山景色,頸聯和頷聯寫議論朝政大事傳出詩人滿腹心事的具體內容。尾聯寫時事之感,融入景物之中。全詩借景抒情,語言簡練,抒發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前途而憂慮之情。
首聯從寫景敘事起,但意不在景;詩人整天徜徉山水,沉溺酒鄉,顯然有滿腹心事。此聯起筆即微逗詩題「感事」二字,空靈而不粘滯。既然少年科場得意,選官在即,應該是不會有什麼不高興的事情發生,這裡也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通過二聯即通過議論朝政大事傳出詩人滿腹心事的具體內容。萬曆後期,明王朝內外交困,危象畢露。帝王昏庸。閹豎專權,賢良慘遭殺戮,內裡已被蛀空,邊患四起,倭寇嚴重騷擾於東南沿海。這一年,日本豐臣秀吉又發動了侵朝戰爭,游擊史儒戰死於平壤,副總兵袒承訓統兵渡鴨綠江援救失敗,僅以身免,中朝震動;寧夏哱承恩等作亂,殺巡撫和兵備副使;朝臣們對一些重大政事議論紛紜,意見尖銳對立,甚至有人因此而獲罪。
頷聯用了兩個典故,邊關不見戰鬥捷報,朝廷未聞無為之治。實情是邊關告急文書雪片似飛來。敗耗頻傳,朝廷上君昏臣奸,政治腐敗黑暗至極。詩句用「不見」「尚聞」,避免直率淺露,寫得頗為深婉曲折。這首詩是袁宏道的早期作品,並不能代表他「獨抒性靈」,率意而為,任情揮灑的獨特風格。頸聯寫詩人表示對朝堂政事極為不滿。邊防政策自古以來就不用消極抵禦、被動應戰、處處挨打的中下之策,而是採取充實國力、加強戰備、積極抵禦的上策;朝臣們議論國是,提出不同意見,批評執宰大臣本是忠於職守的表現,可是明神宗卻反其道而行之:「諭廷臣,國是紛紜,致大臣爭欲乞身,此後有肆行誣蔑者重治!」可是,詩人此時在家鄉候選,「居石浦之上,偕外祖父龔容卿及舅惟學,惟長輩,終日以論學為樂」。無權無力來過問政治,所以詩的尾聯寫他面對著長滿秋草的平原,在暮色蒼茫中,目送一對白鳥,避人遠遠飛去。也許「避人飛」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從這形象中不僅使人感受到詩人憂心國事的滿腔悵恨之情,還使人覺得詩人彷彿又在慶幸自己沒有捲入這場政治漩渦,能像這對白鳥一樣,自由自在地避人遠去。此聯以景結情,又與首聯取得呼應,使結構更為嚴密。
這首詩一反向來律詩喜好堆垛典故的習慣,能於平易中見蘊藉,正體現了袁宏道論詩的主張:「性靈竅於心,寓於境。境所偶觸,心能攝之心所欲吐,腕能運之。」因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他的詩能「變極重為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