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駱賓王的生平介紹,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南通的狼山,高不過百米,卻遠近聞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仙人」駱賓王長眠於此。駱賓王,浙江義烏人,唐代著名文學家,為「初唐四傑」之一。他出身寒門,七歲能賦詩,善屬文。傳七歲時著有《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時人以「神童」冠之。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其父死後駱賓王先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寞中度過了早年歲月。
高宗永徽年間,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王府錄事,道王令其自述才能,他為人低調,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寄情山水,潛心詩作。後被推薦為御史台御史郎,因多次上書議論朝廷,被捕入獄,寫有《在獄詠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情高潔,誰為表余心?」次年大赦出獄後曾北遊幽燕,再度投身戎幕。出任臨海(浙江天台)縣丞,世稱駱臨海。後棄官游廣陵(揚州),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討武曌檄》684年,唐高宗李治逝世不久,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為廬陵王,更立豫王李旦為睿宗,蓄意改唐為周。是年九月,徐敬業據揚州起兵反武,駱賓王為徐府屬,起草著名的《討武曌檄》。駱賓王以慷慨激昂之勢,歷數武則天的種種「失德」和「無道」行為,指責她「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檄文以「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結尾大氣磅礡,戛然而止,感召之音,久久不絕。
《新唐書》記載,武則天讀到這篇檄文時只是笑,當讀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句時,大驚失色:「矍然曰:『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武則天被罵而不以為忤,反而指責宰相沒有發現這樣的人才。駱賓王以這篇檄文名動天下,盡顯「筆陣橫掃千人軍」的文采風流。兵敗逃亡684年,徐敬業自稱匡復府大將軍,以匡扶中宗復闢為理由起兵,部隊很快增至十餘萬人。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武則天派遣李孝逸統兵三十萬人征討,徐敬業先南渡長江攻陷潤州,再北向與李孝逸戰於高郵。徐初戰獲勝,但久戰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敗敬業軍,敬業逃往潤州,為部下所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駱賓王《易水送別》圖其實,駱賓王討武兵敗後,倉促焚燬了書札文件,與徐敬業之子徐絅逃出,在江都偷渡,愴惶逃往海陵(今泰州,當時含古通州),準備乘上扁舟,順流東下,轉道通州,外投高麗。誰知,遭遇大風,木船無法東行,將士嘩變,眾人跳水逃生,有的僥倖活了下來,有的則葬身魚腹。駱賓王亡命於「邗自白水蕩」(今江蘇啟東呂四一帶);而追兵將領怕承擔對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殺了與他們相貌相似的兩個人交差,駱賓王遂得以隱名活了下來。對駱賓王遁跡呂四白水蕩的過程在《通州直隸州志》「雜錄」中有著更加詳細的記載。「唐駱賓王,義烏人,武後時,除臨海丞,怏怏不得志,徐敬業舉兵(684年),署為府屬,傳檄斥後罪,業敗,匿邗,之白水蕩,即今之呂四場也,捕者求之不獲,遂客死海上……」駱賓王在白水蕩為防官兵追剿改姓陸,並隱匿在海神廟中。傳說當時武後的密探,在海陵東部海上的白水蕩發現了一個貌似駱賓王的和尚,搜之未得。武則天知道後大發雷霆,立即下令增加兵丁到白水蕩一帶日夜搜尋,並降旨:凡來往船隻均要在桅桿上懸掛一盞桅燈。當時老百姓不明武後本意,誤當是天後娘娘賜燈與民同樂呢。隱居通州駱賓王逃到白水蕩這一年,白水蕩一帶江淹海坍,數百鹽丁葬身魚腹。如此天災人禍,當地漁霸勾結官府,依舊橫徵暴斂。鄉間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當時眾推八旬老人張久之等上疏通州府衙,請求豁免坍糧,賑濟災民,競被誣為惑眾謀反而捕拿受刑。此事傳開,民怨鼎沸。駱賓王趁機煽風點火,暗中聯絡李絅並相約於中秋之夜掛燈為號,聚集蘆蕩,再樹反武義旗。不料此事被徐絅之侄徐順告密。八月十五日晚三更時分,月朗星稀,南部沙洲首先鑼聲四起,掛燈之桿相繼豎起,百姓手執漁叉、短棍雲集灘涂。但因官兵早有防備,大家誤入圈套,死傷者無數。起義失敗,駱賓王身份暴露,處境越發艱難。次年秋遁跡通州。
從此駱賓王在通州隱居下來,通州也成了駱賓王的第二故鄉。在駱賓王的《疇昔篇》有「南畝東皋事耕鑿」句,這裡「南畝」指家住址南邊有農田,「東皋」是今如皋。事耕鑿,意思是684年因事逃亡隱居後在今如皋務農。唐中宗李顯復位後駱賓王歸誠入朝,9年後,告老回家在南通安度晚年,此時他已是兒孫滿堂。駱賓王墓駱賓王死後,李絅給他買棺材安葬。對於此事《通州直隸州志》有記載「李絅,字尚庵,其先徐姓……賜國姓,父敬業襲爵,武氏之亂,兵起揚州,絅偕駱賓王,霄遁海上……子孫仍賜李姓,隸海門。賓王死,絅實葬之。」駱賓王的墓廬直到明代末才被偶然發現而露出冰山一角。據明朱國楨在《湧幢小品》卷六《駱賓王塚》記載,明正德九年,有一個曹姓農民在海門黃泥口挖池塘,發現一墓,題名唐駱賓王之墓。
駱賓王墓直到清代乾隆十三年,閩處士劉名芳定居通州軍山後,他著手開始編撰五山志,四處搜奇獵艷時聽聞此事,親到黃泥口實地考察。「訪得之:一抔殘土,半浸水中,掘地得斷石『唐駱』二字,唐字未損,駱字蝕其下半矣」。由此,他出面聯繫將駱賓王的遺骸移葬狼山。一代文雄,從此長眠狼山。今南通狼山南麓有駱賓王之墓,墓兩側有對聯:「碑掘黃泥五山片壤棲,筆傳青史一檄千秋著」,對這位和南通有著不解之緣的文人給予高度評價,其永為後世所景仰,亦為秀美狼山平添幾分光彩。
相關內容: 武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