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志》由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栴所作,是寧夏歷史上第一部地方志,開寧夏修志之先河。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後,為維護中央王朝的統治絞盡腦汁,他認為元朝沒有得到地方藩王的維護,是導致最後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汲取前朝經驗的基礎上,出於拱衛政權的需要,先後三次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全國重要的軍事要地、名都大邑等地,以期拱衛中央王朝。朱元璋共二十六子,其中第十六子朱栴(zhān)生性聰敏,身為朱元璋喜愛,在洪武二十四年(十三歲)被冊封到九邊重鎮之一的寧夏,尊為慶王。朱栴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受封之後,對寧夏地區的社會治理非常負責,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也十分深刻。
據史料記載朱栴「天性英敏,問學博洽,長於詩文」,「其草書清放馴雅,絕無俗礙,海內傳重,視為拱璧」,在文學和詩歌方面的造詣非凡,其中著述頗豐,著有《定章類選》四十卷,《宣德寧夏志》二卷,《凝真稿》十八卷,《集句閨情》一卷,《增廣唐詩鼓吹續編》十卷,現今存於世者僅有前兩部。其中《寧夏志》是目前慶藩著書中研究的比較透徹的,而且在寧夏本土研究中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
《寧夏志》目前的版本主要以明朝萬曆年間的刻本為主,該版如今藏於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海內外原版僅此一本,收藏價值極高。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陸續就有學者撰文介紹該書,其中吳忠禮主編的《寧夏志箋注》,對該書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在國內影響非凡。
《寧夏志》是寧夏地區第一部總志,開一代風氣,書中的內容記載了從元末到明末寧夏地區重大的事件。當然,對於現在歷史研究者而言其作用也非同一般,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可以彌補正史的不足,邊遠地區在正史中的記載往往偏少,《寧夏志》的存世可以很大的彌補這一塊的不足;其次,可以用來考訂正史的錯誤記載,正史中一些記載可能模糊,《寧夏志》可以起到勘誤的作用;第三,保留了大量的描寫古代寧夏地區的風土人情的文字,彌足珍貴。
相關內容: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