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柳》南唐李中所作,彰顯別離之情的漫長與孤寂

《途中柳》南唐李中所作,彰顯別離之情的漫長與孤寂

《途中柳》南唐李中所作,彰顯別離之情的漫長與孤寂

古代典籍

李中,字有中,五代南唐詩人,他精通琴棋書畫,在書法方面的造詣頗高,尤擅草書,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本站小編一起看看李中所作的《途中柳》。

生命本來就是一場漫長的旅行,每個人都將會走向一個必須的終點,所以最可珍貴的反而是中途之上的那些行程經歷。或者歡欣,或者悲傷;有時靜謐,有時奔放,無論怎樣,都是人生盛宴,供人品嚐,使人體悟。

李中(約920-974年),五代南唐詩人,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途不順達,一生多任職縣級小吏。畢生有志於詩,自謂「詩魔」,無論置身何處,皆苦吟成詩。與詩人沈彬、孟賓於、左偃、劉鈞、韓熙載、張洎、徐鉉友好往來,多有唱酬之作。有《碧雲集》三卷傳世。

《途中柳》

【五代】李中

翠色晴來近,

長亭路去遙。

無人折煙縷,

落日拂溪橋。

題目為《途中柳》,顧名思義,就是在行旅途中看到柳樹,心底油然湧起無限詩意,並因此揮毫而就,寫成本詩。柳諧音留,古典詩歌中常用作送別時依依不捨之深情。

首句「翠色晴來近」,寫眼前所見之景色。春來無限光明,天色顯得格外晴朗,由此極目遠眺,山峰蒼翠,林木郁蔥,所有景象變得異常清晰,一切都彷彿近在眼前。

這裡涉及到了一個因果關係,這種關係成為抒發的直接寄托方式。首先是因為天氣晴朗之後,視線方顯得更為開闊,所以才能讓人看得更加清楚,平鋪在遠方山巒上的青蔥翠綠。是山青色,是樹綠色,抑或是春天的顏色,五光十色迷人眼。

或許,這些都是重要的,但仍舊只是一個過渡。對於詩人來說,畢竟所要講述的重點並不在這裡。此處的「近」恍若伏筆,是詩人故意為之的小心計;或者更像一個鮮明的比照對象,是專門用來襯托尚未出現的一些東西。

次句「長亭路去遙」,寫路邊人文之景觀。十里長亭,留戀處,馬蹄聲碎,此去無多路,意鬥志猶存否?一程更比一程遠,望眼欲穿,春水載不動幾多離愁。

長亭本是送別之處,也是傷心之地。開端洋溢著的是歡欣的春之氣息,到了此處卻只有別離之傷懷。所以用「翠色」之「近」來映襯「路去」之遙,一近一遠,層次分明;一悲一喜,情緒鮮明。正是在如此強烈的對比中,營造出了一種黯然神傷的氛圍。

此可謂觸景生情,其所產生的卻是離情。一種傷心,兩樣愁緒,或分或聚,皆留存心底。所以此處有「十里長亭遠」,這種遙遠有時並非現實所形成的那種距離,而是來自於內心彷徨無所依靠的空蕩蕩之感。

末尾「無人折煙縷,落日拂溪橋」,煙縷,亦作「煙柳」。人影無蹤,唯有柳條青青,沒有人來攀折,獨自搖曳在春風裡。遠山靜寂,落日餘暉,輕輕拂動小溪上面的獨木小橋。

路邊的柳樹依依,仍然青青,枝條也是完好無損,只因「無人」前來攀折。一個「無人」昭示著分別之後的場景,或者更像是孤獨前行無人相送的畫面,不管怎麼看都有著幾分蒼涼,透著幾許淒愴。

身旁的樹猶如此,那麼天上的落日又當如何?這是來自由下而上的「悲傷逆流」。沒有「落日照大旗」,也沒有「馬鳴風蕭蕭」,那些景色太過壯觀。此時此刻,唯有落日餘暉好似情人之手輕撫著溪流上的小橋。

詩人精心借用諸多物象,如「翠色」和「長亭」,交織而成色彩鮮麗的畫幅,刻意營造遠近相對,愈顯別離之情的漫長與孤寂。而「煙縷」和「落日」組合一起,上下層次感極為突出,無人處內心平添更多蒼涼和悵惘。

本詩雖小卻十分精悍,語言凝練,文字簡約。詩人善於利用自然景觀,把握其中細微之處的精巧變化,組織而成的畫面層次感極其細膩,能夠借此很好地抒發出自己充沛的情感。這種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表現手法,使此詩憑空增添幾分藝術魅力,令人回味無窮。

相關內容: 李中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