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 清代史學家錢大昕簡介

清代學者 清代史學家錢大昕簡介

清代學者 清代史學家錢大昕簡介

歷史名人簡介

錢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曉征,又字及之,號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漢族,江蘇嘉定人(今屬上海),清代史學家、漢學家。

錢大昕是18世紀中國最為淵博和專精的學術大師,他在生前就已是飲譽海內的著名學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學者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公推錢大昕為「一代儒宗」。

人物生平

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七日,錢大昕出生在江蘇嘉定城西四十多里的望仙橋鎮。錢氏祖籍常熟,明代正德年間,七世祖錢鎡入贅嘉定管姓,遂定居於此。祖父錢王炯,父親錢桂發,都是秀才,以教書為業。他剛滿週歲時,祖父便教識字,五歲時,送至本村塾館讀書,十歲以後,又先後隨祖、父到所在塾館就學,並為他講授歷史故事和教習作詩。這對於他早年知識的增進,都起過重要的作用。

乾隆七年(1742年),年方十五歲的錢大昕離開家鄉到嘉定縣城,向著名學者曹桂發問學。當年,考中了秀才。在考秀才的過程中,他的文才受到了主考官劉藻的特別欣賞,在全縣士林中也獲得了較高聲譽。先是本縣宿儒王爾達(王鳴盛之父)慕其才而許婚季女。不久,城東塢城顧氏又延其至家課讀子侄。這樣,錢大昕學習更為勤奮。在塢城任教時,他於授徒之暇,「晨夕披覽」,通讀了顧氏家藏的《資治通鑒》、《廿一史》等大量史籍。與此同時,他還留意著述,在閱讀李延壽《南史》、《北史》兩部史書時,手編《南北史雋》一冊。幾年之間的刻苦自學,已為他後來的學術成就奠定了初步的專業基礎。

乾隆十四年(1749年),經由王鳴盛和時任紫陽書院院長王峻的推薦,錢大昕被破格錄入蘇州紫陽書院學習。紫陽書院建於清初,雍正初年經布政使鄂爾泰重修後,即由講求心性之學改為稽古考文,學風為之一變,從而成為漢學家的一個重要陣地。書院之中寧謐的環境,濃厚的學術氣氛都為他潛心經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兼之有王鳴盛、王昶、曹仁虎等同窗好友相互質難問疑,不長時間,錢大昕的知識較之於前有了長足的進步。

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高宗乾隆帝首次南巡。錢大昕因獻賦稱旨而被召詣江寧(今南京)行在,由乾隆帝親自出題進行複試。評卷揭曉,錢大昕中一等二名。為此,乾隆帝特賜錢大昕為舉人,當即任命為內閣中書。次年,他束裝入都,到內閣票簽房辦事,自此開始了仕宦生涯。

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復擢升翰林院侍講學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入直上書房,教授皇十二子永琪書法。參與編修《熱河志》,與紀昀並稱「南錢北紀」。又與修《音韻述微》、《續文獻通考》、《續通志》、《一統志》及《天球圖》諸書。後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廣東學政。

乾隆四十年(1775年),錢大昕居喪歸里,引疾不仕。嘉慶四年(1799年),仁宗親政,廷臣致書勸出,皆婉言報謝。歸田三十年,潛心著述課徒,歷主鍾山、婁東、紫陽書院講席,出其門下之士多至二千人。晚年自稱潛研老人。其學以「實事求是」為宗旨,雖主張從訓詁以求義理,但不專治一經,亦不墨守漢儒家法。 乾嘉時期(1736-1820年)學者好言"實事求是",錢大昕尤為突出。同時主張把史學與經學置於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經方法治史。 [2] 自《史記》、《漢書》,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詳為考證。萃其平生之學,歷時近五十年,撰成《二十二史考異》,糾舉疏漏,校訂訛誤,駁正舛錯,優於同時其他考史著作。

其治史範圍廣於同時諸家。於正史、雜史而外,兼及輿地、金石、典制、天文、歷算以及音韻等。對宋、遼、金、元四史,用功甚深,元史尤為專精。他曾打算重修《元史》,未成。著有《宋遼金元四史朔閏考》、《宋學士年表》、《元史氏族表》、《元史藝文志》、《元詩記事》、《三史拾遺》、《諸史拾遺》及《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等。除史學外,於所涉諸學,多有創獲。《三統術衍》、《四史朔閏考》為其研治天文歷算學的代表作,深為同時學者推重。「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更是其在音韻學上的卓見。

錢大昕有《十駕齋養新錄》,後世以之與顧炎武《日知錄》並稱,贊錢氏為「一代儒宗」。大昕並非知古而不知今的考據學者,他往往以考史論學的形式,隱寓對清廷弊政的不滿。所著《十駕齋養新錄》、《潛研堂文集》多所反映。乾嘉時期,首重經學,大昕力倡治史,既博且精,對轉變一時學術趨向影響甚大。一生著述甚富,後世輯為《潛研堂叢書》刊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名人簡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