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絕代狂生,古怪又令人敬佩!只能說那個時代配不上他

他是絕代狂生,古怪又令人敬佩!只能說那個時代配不上他

他是絕代狂生,古怪又令人敬佩!只能說那個時代配不上他

水滸傳

很多人都不瞭解金聖歎是個什麼樣的人?接下來跟著本站小編一起欣賞。

他是16世紀的精神先鋒。

他的歷史使命是驚世駭俗,興趣愛好就是調戲社會。

亂世中,他最達觀,濁世裡,他最清醒。

他是清醒的酒鬼,玩世不恭的才子,愛狗肉的佛教徒,精通析學的神棍,惡毒的文藝批評家,視規則視如狗屎的學者,反禮教的孝子慈父。

他屬於中國歷代文人中有趣,任性義精神分裂的稀有物種。

他是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矛盾、可愛、古怪又令人敬佩、深思與歎息的不可複製式人物!

他說:我亦棄世。其實,是那個時代配不上他。

一、

金聖歎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以《金批水滸》、《金批西廂》傲立於世,開創一代文學評論的先河。「金聖歎」三字就是一個活招牌,代表中國古典文學界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評論風潮,由此引發「金聖歎」現象,「一時學者,愛讀聖歎書,家置一編」。

金聖歎的一生經歷了兩個階段,前半生屬晚明末世,後半生則趕上清初的制度整合與重建。所以,在他的身上,既沾染著晚明士人自由放任的思想氣質,同時,也不乏「天崩地解」之後身為遺民的尷尬與困惑。

這是先鋒金聖歎、性情金聖歎,也是怪才金聖歎、狂生金聖歎。

二、

金聖歎自小有奇氣,少年時代即得大名,其名聲主要得之於他的恃才傲物和為人處世的放蕩不羈。金聖歎十一歲讀《水滸傳》,就曾經這樣批道:「吾每見今世之父兄,類不許其子弟讀一切書,亦未嘗引之見於一切大人先生,此皆大錯。夫兒子十歲,神智生矣,不縱其讀一切書,且有他好,又不使之列於大人先生之間,是驅之與婢僕為伍也。」另外,他還說過「從來懸樑刺股、囊螢映雪等語,俱是鄉中擔糞奴仰信苦學人必有如此鬼怪」之類的怪話。足見少年金聖歎別出心機、心有旁騖的人生趣味,其異端思想亦初露端倪。

三、

成年以後,他一方面放言自負、白眼向人,不屑與官吏和正統知識分子為伍,另一方面又廣泛結交許多不入世流的奇人異士,徐增說他「與人相遇,輒如其人。如遇道人,則曼卿轟飲;遇詩人,則摩詰沉吟;遇劍客,則猿公舞躍;遇棋客,則鳩摩布算;遇道士,則鶴氣沖天;遇釋子,則蓮花繞座;遇辯子,則珠玉生風;遇靜人,則木訥終日;遇老人,則為之婆娑;遇孩赤,則啼笑宛然」。

他的家境已趨於清貧了,然而卻視錢財如糞土。寥燕在《金聖歎先生傳》中記載這麼一件事:聖歎的朋友王斫山借給他三千兩銀子,讓他放債賺錢,並叮囑他把本錢歸還,而利息「為君助燈火」。過了一個月,金聖歎就把這三千兩銀子揮霍殆盡,然後大大咧咧地對王斫山說「此物在君家,適增守財奴名,吾已為君遣之矣」。

四、

金聖歎的後半生是以文學批評作為自己的名山事業的,其至情至性、快意揮灑的個性,在對《西廂記》的點評中展露得淋漓盡致。

批書,原是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形式,明清以降,文網森嚴,不甘噤口的文人們只好另外尋找說話的方式,於是,他們想到了批書。批書其實是與各類題跋、眉批一脈相傳的,開始的時候也不過是在書邊上圈圈點點,寫幾句閱讀感想之類的文字,久而久之,這些文字竟從文本之中脫穎而出,逐漸具備了獨立的價值。

金聖歎批注《西廂記》的意思非常明確的,你不是不讓人說話嗎?那好,我就借《西廂記》來自說自話。為了傳達出自己的觀點,金聖歎批注《西廂記》每每引申開來,另闢蹊徑,這些評點既與《西廂記》有關,又常常游離於《西廂記》之外。當點評無法盡興時,金聖歎甚至不惜屢屢操刀對《西廂記》進行刪改,可見他的良苦用心之所在。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就是「三十三個不亦快哉」了,這樣的文字體現了金聖歎對於生命的獨特把握與會心,透露出的是一種高超的人生價值取向。

五、

然而這樣的金聖歎雖然驚才絕艷,卻注定一生跌宕。金聖歎的一生,是特立獨行、大起大落、悲喜無常的一生,他言行不羈、思想新潮、才華橫溢。生於亂世、安於盛世的金聖歎,並不甘於就此埋沒一生,他用縱橫絕艷的文才、莊周夢蝶的想像與驚世駭俗的言行,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今人看古人的門——「我看古人太瘋癲,古人笑我看不穿。」

不過一生狂放的金聖歎也失儒生身份,他期待有用於世,敬佩杜甫的忠君愛國,特別認同孔子弟子曾點。曾點以無意仕宦與嚮往自由而著名,為孔子所讚歎,金聖歎特此取字為「聖歎」。聞知治皇帝讚許他的文章,他也北面而拜。然而他心中嚮往的朝廷最後卻把他送上了法場,刀光過後,只留歎息。

金聖歎被處決時,正值山河淡裝素裹,雪化冰消之際。他翹首蒼天,觸景生情,立就一首自悼詩,並高聲吟誦道:「天生悼我地丁優,萬里江山盡白頭。一時太陽來弔唁,家家戶戶淚珠流。」吟罷,金聖歎人頭落地。那頭顱滾出數丈,從耳內拋出兩個紙團,監斬官將紙團打開一看,一紙團上寫的是「好」字,另一紙團上寫的是「疼」字。這兩個字是他對人民深重災難的呼號,也是為自己不幸的哀歎。

六、

金聖歎永遠不按常理出牌,不讓世人揣摩其心。他用「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滋味」 作為他的遺囑。他的生如他的死,「好疼」二字結束詼諧、悲涼的一生。然而,歷史記住了這位大名鼎鼎的金聖歎,雖死猶生,他依然是那叛逆又妥協,達觀又悲觀,清高又世俗的金聖歎。

「東西南北海天疏,萬里來尋聖歎書。聖歎只留書種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凡世如斯,不凡如斯。

金聖歎說,世既棄我,我亦棄世。其實,是這個時代配不上他。

七、

讀中國歷史典籍,常常感慨於古代人物的古板與無趣。像金聖歎這般人物,雖然不能說是絕無僅有,但也的確是寥寥可數的。事實上,宗法社會最容不得金聖歎這種人物的存在,因為人一旦有趣就會特立獨行,特立獨行就容易滋生個人主義,而個人主義與專制主義卻是形同水火、斷難相容的。如此看來,金聖歎的結局悲慘,正與他這個人太有趣有著某種直接的關係。臨刑前的金聖歎曾在獄中留下這樣一封家書:「字付大兒看: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吾無遺恨矣。」這是金聖歎留在世間的最後的幽默,只是我們讀到這則幽默時,實在無法說出自己的內心是輕鬆,還是沉重。

魯迅說金聖歎的死,是因為他早被官紳人認為是壞貨的緣故。在古代,知識分子可以享受同性戀,狎妓,吸毒等各種自由,但不可以對政治秩序說三道四;禰衡擊鼓罵曹,嵇康要「非湯武而薄周禮」,李贄則說什麼男女平等,理學吃人,金聖歎拿人生當實驗,挑戰當權者的底線。但其實這些遊戲不太好玩。

清朝政府將金聖歎的死當成一項熱身,之後直接實施文字獄,連犯上作亂的標籤都懶得貼、社會表彰活著的順從者和死去的叛逆者,而文人不過是時代的點綴而已、金聖歎將死之時,才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他藉著死亡做出了最後一場表演的最後。據說,金聖歎的頭被砍下來,臉土還掛著笑。

只能說,金聖歎的才情和見地大大超出了同時代人的理解和想像。

他跑得太快了,時代在他後面氣喘吁吁。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水滸傳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