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和華佗都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專家,但是史料上並未記載兩個人有過交集,不認識更談不上有過醫學交流。但是同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必定要面對疫病橫行和傷寒病造成的人口銳減,所以華佗和張仲景都有關於傷寒診治的理論著作。
華佗在《素問·熱論》上發明了自己的一套發汗方法,包括針灸和藥物發汗。並且他對傷寒的治療時機有要求,就是發病之後的第五天,如果第五天不治療就會「胃潰瘍」。過早和過晚都不利於治療。張仲景關於傷寒的研究更是深刻,在同樣是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按照六經辨證判斷病情,只不過他不用時間作為節點,而是關照實際病症和病人的身體狀況隨機應變。並且治療方法不是發汗、催吐、瀉法幾種,更加詳盡的講述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回陽逆救等方法。讓人感覺到眼花繚亂。據張仲景自己說:「不是醫術特別高深的人都沒有辦法知道這其中的差別。」
後世對於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理念認可程度也不相同。王淑和認為張仲景方法主要就是人力,找的就是一種「感覺」,這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去學習。因此,按照張仲景的趨勢下去,他的治療方法很容易失傳。因此王淑和在用畢生時間整理張仲景的醫學典籍,希望能夠傳承下去,但是到了最後他在論證傷寒轉變的時候用的卻是華佗的「六部轉變」,而非「六經辯論」。
醫聖張仲景的成就介紹
張仲景生於公元前150年,死於公元前215年左右,是東漢南陽涅陽人,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人。他是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張仲景主要確立了辯證論治,撰寫《傷寒雜病論》,被後世稱為醫聖。在《傷寒雜病論》裡收錄了大量方劑,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瑰寶。
被稱為醫聖,在中國醫藥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他的醫學理念和行醫品格值得現在的醫學從業者學習。他在任長沙太守期間開堂坐診,造福當地一方百姓。
《傷寒雜病論》開創了六經辨證的先河,是後世從醫者的必學經典作品,晉代太醫的《傷寒論》,宋代的《金匱要略》都是根據《傷害雜病論》的一些章節或者原理改編。張仲景除了編寫《傷寒雜病論》之外,還寫了《辯傷寒》《口齒論》等,可以都因為一些歷史原因而不復存在,也是醫學史上的一大憾事。
張仲景不僅有著極高的醫學能力,還有著突出的醫學品質和素養,他發明的餃耳湯就是心繫貧寒百姓受凍耳之苦,潛心研究出來的,實用性很強。並且張仲景行醫用藥講究極簡,為百姓節約成本。
張仲景不僅在中國醫藥學史上有著醫聖的稱號,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有著極高的榮譽,在漢代之後,每朝都有專門研究張氏醫學的人,超過了五百家,到了現在,還有張仲景研究學院。他在亞洲地區,特別是日本,朝鮮,東南亞,都有著很高的影響力,是現在中醫楷模,他的精神鼓舞的後世從醫者探索生命的奧秘。
張仲景反迷信是怎麼回事
在古代社會,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和百姓愚昧,加上有神論引導。很多人相信神漢神婆可以溝通上天,不僅能預知天命還可以醫治百病。因此很多百姓生了病的時候不主動找醫生反而尋求「神仙水」「神丸」等物品,用來醫治病情,有的不僅病情停滯不前還發生了惡化,危及生命。
張仲景每次看到這種情況都氣憤不已,他在盡力的打破身邊百姓對於「迷信的」癡迷。有一次,他在村子上遇見一個瘋子一樣的父女,一會哭一會笑,然後嘴裡神神叨叨的說著什麼,家裡的請了神婆,一番擺弄之後認為這婦女是被鬼怪纏上了,要做法給她驅妖。但是這個婦女的家屬沒有那麼多錢支付神婆的費用,就只能任憑這個婦女瘋瘋傻傻。
張仲景於是觀察一下婦女的神態,詢問親屬關於這個女人的發病狀況,又為她診脈一番,最後確定的說:「你家人沒有任何鬼怪纏身,她是一個正常的病人,她患的是熱血衝撞心房。一定是近期受了大刺激才會導致血氣上湧,阻塞了神經。不需要多久她的病情就可以好轉。這時間沒有什麼鬼怪,真正裝神弄鬼的是那個神婆。只要別讓她近病人,病人就不會有事,否則平白無故的人也會有性命之憂。」家屬有點將信將疑,但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只能死馬當活馬醫。
在家屬同意他的治療方案之後,張仲景在病人的身上,最主要是腦袋上紮了幾針,通了穴位。沒過幾天,那個瘋婦開始慢慢好轉,認清身邊人了,疑神疑鬼的情況也沒有了。這家人大為讚歎,然後在相鄰之間宣傳「神婆」是個騙子。
相關內容: 華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