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實地考察,專家認為這是我國發現的緯度最高、相對高度最高的冰臼群,規模最大的冰石河,最大的花崗岩基巖洞——嘎仙洞,最長的冰懸槽及最奇特的冰石柱等第四紀冰川遺跡。它的發現證實了鄂倫春自治旗及大興安嶺地區,在距今2百至3百萬年的第四紀冰川早期發生過大規模的古冰川運動,結束了半個世紀以來地質學術界關於東北大興安嶺地區是否經歷第四紀冰川運動問題的爭論。
鄂倫春自治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東北部,嫩江西岸,面積5988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7.2%,境內有河流200多條及大量涵水、涵冰濕地,也是嫩江的主要水源地。鄂倫春自治旗成立於1951年4月7日,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旗,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長江以北中華大地建立了北魏王朝——拓跋鮮卑人的發祥地。祖廟嘎仙洞位於旗政府所在地阿里河西9公里處,洞壁刻有公元443年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派大臣祭祖的石刻銘文。
尋石人發現冰臼群
今年54歲的何振華,是一名奇石愛好者,家住鄂倫春旗阿里河鎮西山腳下。在阿里河鎮南15公里處的崑崙山上,突起一塊62米高的石峰,當地人稱其「大石礫子」,因為山體與地表呈80度角,很少有人爬上去過。1977年,何振華曾經攀登上去,驚奇地發現上面有許多像硯台般的石坑。幾年前,他又爬上石峰,可一直沒鬧明白為什麼石頭上有這麼多石坑。
2005年的一天,他在電視上看到了《探索發現》節目,介紹中國「冰臼之父」韓同林教授以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發現的冰臼群。這些冰臼的特點是在花崗岩上,口小、肚大、底平。第四紀冰川學說是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理論,而韓同林教授研究的冰臼學說補充了第四紀冰川學說的內涵。
經過多年的科學考察和物理實驗,冰臼遺跡學說已經完全被地質學家接受,並稱韓同林為「冰臼之父」。韓同林教授介紹說,他們曾經對冰臼的形成做過大量的物理試驗。用高壓水沖擊的石頭,形成不了平底的狀況。只有用冰塊衝擊,才能形成「臼坑」的效果。何振華從電視節目中終於找到了當地崑崙山「大石礫子」上形成石坑的答案。這一發現,彷彿發現了一塊巨大的寶石。
鄂倫春旗冰川遺跡群浮出
何振華發現了冰川遺跡,自己激動萬分。然而,村民們對此半信半疑。鄂倫春自治旗藥監局幹部崔越領,2007年6月與何振華結識。閒聊中得知當地崑崙山頂上有冰臼,引起了極大的興趣。他覺得這種景觀,與自己在嘎仙洞頂部看到的奇異石頭相似。於是幾個人決定爬上崑崙山頂考察。
2007年6月,崔越領將拍攝的圖片和《鄂倫春自治旗發現疑似冰臼群》的文字稿件,向旗委書記侯言增做了匯報。侯言增看後很驚喜,說:「從未聽人說過,這是一件大事,一旦確認將震驚世界。」
7月,侯言增帶著幾個工作人員登上險峻的崑崙山,查看並測量了冰臼群,當場發現冰臼近1000個,很振奮。隨後,他讓崔越領趕緊與中國地質科學院聯繫,盡快請韓同林教授來實地考察。崔越領很快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取得聯繫,並將圖片和石頭標本交給了韓同林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及韓同林教授看後非常激動,認為似冰臼。
8月,韓同林、陳尚平等專家抵達鄂倫春自治旗,開始對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托扎敏鎮、諾敏河鎮五處冰川遺跡考察,跋山涉水往返1000多公里,發現了大量並具有典型特徵的第四紀冰川遺跡。
大興安嶺曾經歷第四紀冰川
71歲的韓同林教授及69歲的陳尚平總工程師,先後來到阿里河鎮、托扎敏鎮、諾敏鎮。通過實地考察,證實鄂倫春自治旗存在大量的冰川遺跡。
韓同林非常興奮地說:「這是我國緯度最高、相對高度最高、地勢地貌雄偉險峻『冰蝕崑崙石』,並且石頂上有大量『冰臼群』分佈;這是我們見到的最大的花崗岩基巖洞——嘎仙洞,洞口兩側峭壁上有數條見到過最長的『冰懸槽』,山頂有冰川和冰蝕湖沖蝕的遺跡;這是我們見到過規模最大的『冰石河』,周圍地貌生態是國內最好的,有原始森林覆蓋,還是阿里河的源頭;這是我見到的最奇特的『冰蝕柱』,它立在諾敏河U形谷的谷底河床裡,上部冰蝕下部是水蝕,景象即奇特又壯美。」
據韓同林教授介紹,位於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南15公里處被當地百姓稱為崑崙山上的「冰蝕崑崙石」,是古冰川對基巖進行了強烈的侵蝕、刨蝕、磨蝕作用下產生的。經全球定位系統測量,海拔687.3米,長約150米,寬約5至10米,南側高52.7米,陡峭大約與地面呈80度角。北側高62.7米,山體垂直。石質為花崗岩。在「冰蝕崑崙石」頂面上有大量冰臼分佈。數量近1000個,小的直徑5厘米,大的近7米,多呈圓形,少量不甚規則形。其成因為古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似滴水穿石方式強烈沖蝕下覆基巖產生。
韓同林、陳尚平等地質專家介紹,鄂倫春自治旗還發現下列第四紀冰川遺跡:
冰蝕丘陵。鄂倫春自治旗境內大小不同的丘陵山地均屬於冰蝕丘陵。其特徵是山頂面平緩、圓滑,兩側稍陡。是大冰覆蓋下的山體受到冰川鏟刮、磨蝕作用下所產生的;
冰蝕濕地。河谷中一些較大的濕地和較多小湖泊分佈的地區,均屬於冰蝕濕地。它是由古冰川挖蝕作用所形成。冰川退縮後積水成湖大多已演化為濕地;
U形谷。鄂倫春自治旗境內類似神指峽的大小河谷,谷底寬而平坦,兩側山體較陡,在剖面上呈U形特徵的均屬U形谷。U形谷是古冰川沿河谷流動對下覆基巖的不斷侵蝕產生的;
冰川湖。該旗達爾濱湖等大小湖泊均屬冰川湖,為古冰川對下覆基巖進行強烈的掘蝕產生的;
冰蝕柱。冰蝕柱位於該旗諾敏河中。被當地稱為「煙囪石」,高約15米,寬5米,長10米,是我國最奇特的冰蝕柱;
冰石河。冰石河位於大興安嶺主峰海拔1083米伊勒呼裡山上,距阿里河鎮105公里處,石質為火山岩,面積達萬餘平方米。由河谷中運移和堆積呈線狀分佈的冰川漂礫和凍融巖屑形成,其特徵是「河谷」高於兩側「河岸」;
冰礫石。是大冰蓋冰川搬運和堆積的礫石。礫石自身具有特殊形態特徵,這些特徵是與冰川作用有關的證據。如礫石似燈盞形,稱「燈盞石」,礫石具有馬鞍狀稱「馬鞍石」等,在鄂倫春山川河谷中多處可見到;
條痕石。目前在鄂倫春自治旗僅發現一塊,在諾敏河岸邊。岩石為玄武岩,在光滑的磨光面上可見有不同方向的擦痕分佈;鄂倫春自治旗發現的大量冰川遺跡,集合相鄰區域的資料可以肯定,大興安嶺鄂倫春地區在距今2-3百萬年的第四紀早期確實曾發生過大規模的古冰川運動。冰川規模屬統一的大冰蓋,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一是鄂倫春自治旗冰川遺跡的大量發現為爭論了半個世紀大興安嶺地區有無第四紀冰川問題,從此可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同時也完全證實了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創立的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正確性。二是鄂倫春自治旗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大量發現為研究該地區古氣候、古環境演化過程提供重要證據,為分析現代氣候環境演化趨勢和預測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