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的文學,承上啟下,大家輩出。而趙秉文最為知名,執掌文壇30餘年。而且他擁有中國文人的傳統美德,主張學以致用,力行直言進諫,人品、文風皆為一代楷模。但是他早年的一次言行不謹,卻令後人常常為他感到遺憾。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趙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陽人。從小即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大定二十五年(1186),進士及第。調任安塞簿,後因表現優秀,陞遷邯鄲令,隨後轉任唐山。
父親逝世後,趙秉文辭官。不久又被推薦,起用為南京路轉運司都勾判官。
明昌六年(1189),趙秉文被召入京,擔任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上書議論宰相胥持國應當罷免,皇族宗室守貞可以委以重任。章宗召見趙秉文,詳加詢問,然而對答並不盡如人意。章宗下令大興府的內族等人對他進行訊問。趙秉文起初不肯招認,遂詢問他的僕人,他的僕人供出了常和他交遊的人。秉文才承認說:「進言之前,曾經和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鄭讚道、高坦等人私下議論。」庭筠等人都因此被抓,分別受到處罰。
相關部門認為趙秉文上書狂妄,按照律令應當受到更重的處罰,解除官職。皇上不想因為進言失當就給人定罪,擔心從此阻塞言路,於是破例免予處罰。
趙秉文的言辭不當,並因此連累他人的行為,被當時的士大夫引以為恥。當時流傳著這樣的話:「古有朱雲,今有秉文。朱雲攀檻,秉文攀人。」從這以後,長時間賦閒在家,後來被起用為同知岢嵐軍州事,轉北京路轉運司支度判官。
承安五年(1200)十月,天氣連日陰晦。宰相張萬公向皇上報告了這件事,皇上看著萬公說:「你說天氣晦冥,就好像為人君者用人正邪不分,很有道理。就像趙秉文以前因言論不當,被降職,聽說他這個人很有才華,字寫得很好,文章也不錯,而且敢於進言,我並不是棄置不用,而是因為北邊有軍事行動,希望能借此試一試他的能力。」
泰和二年(1202),章宗召回趙秉文,任命為戶部主事,隨即改任翰林修撰。十月,任其為寧邊州刺史。泰和三年(1203),改任平定州。平定州以前的長官用刑苛刻,每次聽說國家準備大赦,總會先把抓獲的盜賊打死,然後再宣佈皇帝的赦令,趙秉文則一切從寬,不幾月,盜賊絕跡。碰到荒年,他就把自己俸祿中的糧食捐出來,號召當地富戶響應,用以賑災,救活了很多人。
大安初年(1209),蒙古軍入侵,金衛紹王召集秉文和待制趙資道討論邊防策略。趙秉文說:「現在我軍聚於宣德,城小,在城外紮營,經過夏天的雨季,器械都壞了,人也有很多生病的。這樣一旦秋天到來,敵人接踵而至,就會很不利。可以先派遣一支臨潢軍隊,進攻蒙古軍虛弱之處,那山西的圍就可以解了。這就是兵法上說的『出其不意、攻其必救』啊。」然而建議沒有被採用。秋天時,金軍大敗。
不久趙秉文升任兵部郎中,兼翰林修撰,很快又轉任翰林直學士。
貞祐初年(1213),趙秉文向衛紹王進言,稱時事可行的有三個:一是遷都,二是開河,三是封建。朝廷基本上遵行。第二年,他上書表示,願意為國家堅守殘破的一州,以表達朝廷體恤人民之意,還說:「陛下不要說書生不懂帶兵,顏真卿、張巡、許遠這些人以身許國,都是書生啊。」又說:「假如我死而有益於國家,勝過現在浪費俸祿,做無用的人。」皇上勉勵他:「你的志向很可貴,但是現在翰苑更缺不了你,你應當在朕左右。」貞祐四年(1216),升任翰林侍講學士。
興定元年(1217),趙秉文轉任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同修國史,知集賢院事。第二年,負責貢舉,由於出現工作失誤,被降兩級,於是請求辭職。
金自章宗、衛紹王以來,科舉中的問題越來越多。由於主考官只是恪守成法,因此所取的文章內容陳腐,僅僅格式符合要求而已,稍微不符,馬上被判落第。於是文風極大衰落。
貞祐初年,秉文負責省試,發現李獻能善於寫賦,雖然格律稍微生疏,但是詞藻很華麗,就提拔為第一。舉人們於是大肆喧噪,到台省去控訴,認為趙秉文破壞了文章格式,有的還作詩譭謗,過了很久才平息下來。後來,獻能又中宏詞科,進入翰林院,秉文卻因此而獲罪。
興定五年(1221),又起復為禮部尚書。趙秉文向皇上表示感謝,皇上說:「你雖年歲大了,但是文章最好,還是要用到你啊。」
秉文覺得身受厚恩,無以回報,於是便開拓忠言進諫之路、增寬皇上的思路。每次進見時,他都會認真地勸皇上節儉、勤政、謹慎用兵用刑,指出這才是永葆國祚的方法,皇上嘉獎採納了他的建議。
哀宗即位,趙秉文再次要求辭職,未被獲准。改任翰林學士,同修國史,兼益政院說書官。趙秉文認為哀宗剛剛繼位,應當每天學習經史,以提高修養,於是進獻了《無逸直解》、《貞觀政要》、《申鑒》等著作。
正大九年(1231)正月,汴京戒嚴,哀宗命趙秉文作大赦天下的詔文,用以表達悔悟哀痛之意。趙秉文指明事理,表達情義,聲情並茂。後來蒙古兵退卻,有的大臣建議慶賀,讓趙秉文作賀表。趙秉文說:「《春秋》裡記載:『宮殿著火,大哭三天。』現在國都被圍,殘破如此,從禮上說,當慰勉,而不是祝賀。」
隨著年齡日漸老邁,趙秉文每天越發擔憂時事,吃飯睡覺時都在惦念。每每看到一件事可以便民,一個人才可以任用,大則立即起草專文上奏皇上,小則在路邊和遇到的人說,態度殷切、勤勉、鄭重,難以自已。
開興元年(1232)三月,趙秉文起草的《開興改元詔》,在街頭巷尾被廣為傳誦,洛陽人拜讀完詔書,舉城痛哭。同年五月,趙秉文去世,享年74歲,累官至資善大夫、上護軍、天水郡侯。
秉文自幼至老,每天手不釋卷,著有《易叢說》十卷,《中庸說》一卷,《揚子發微》一卷,《太玄箋贊》六卷,《文中子類說》一卷,《南華略釋》一卷,《列子補注》一卷,刪集《論語解》、《孟子解》各十卷,《資暇錄》十五卷,所著文章號《滏水集》者30卷。
趙秉文的文章長於辨析,意境明瞭、透徹,從不因所謂的格式、規範而拘束表達。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泥於韻腳。律詩非常壯麗,小詩精絕。大多作格式比較靈活的近體詩、五言古詩則沉鬱頓挫。字畫以草書最為遒勁。
金朝使者至河、湟時,都說西夏人常常問起趙秉文和王庭筠的起居情況,可見趙秉文在當時聲望之隆,為四方所重視。
相關內容: 趙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