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字考
生肖民俗
“饕餮”本是為人所不齒的“好吃鬼”,但蘇軾卻曾以此怪獸自喻,並作《老饕賦》:“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從此,“老饕”遂成為追逐飲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的代稱。這些文士不但善於品味飲食,甚至不乏擅長烹飪者,什麼“東坡肉”、“潘魚”、“譚家菜”……真可謂不勝枚舉。古代的暫且不說,現代的文人雅士如梁實秋先生、王世襄 先生、汪曾祺先生以及趙珩先生等,皆是此道高手。不讀不知天下之大,雖然美食是一種很個性化的愛好,但是每每讀到那些文字,不禁留戀這個世間,那些前人吃出來的經驗是一種沉澱下來的快樂哲學,教我們去吃,教我們去愛,教我們去生活。
趙珩.《老饕漫筆》 關於美食文字,一直有一個疑問,明明是味覺的東西,如何用文字來表達呢?翻閱詞典,所能找到的形容滋味的詞彙,十分有限,形容味道好,除了“好吃”,似乎也無其他更為貼切的了。再翻閱各類美食書籍,竟也失望地發現,多為一些菜餚製作方法。直到無意間翻閱到一本趙珩所著的《老饕漫筆》,關於美食的文字表現手法便豁然開朗。
“清茶沏開後,茶葉約佔了杯子的三分之二,兩三口後即要續水,一隻籐皮暖壺是隨茶一起送來的,不論喝多少,坐多久,水是管夠的。茶葉確是剛剛採擷下的,碧綠生青,一兩口後,齒頰清香,心曠神怡……”關於品茗的悠然閒適、清香潤喉,頓時躍然紙上;“冶春茶客吃點心的時間,總在午後三四點鐘,一杯清茶喝得沒了味道,意興闌珊,腹中略有饑意,於是要上一隻黃橋燒餅和兩個淮揚燒賣,恰到好處。這時已近黃昏,小雨初歇,便可以擇路而歸了……”《老饕漫筆》的描述方式,正告訴我們,美食的絕妙之處,並不在於食物本身是否為難得一見的御膳精饌,或是用料的罕見,而在於品嚐時的天時、地利、人和。
逯耀東.《肚大能容》 “民以食為天”的道理,人人都懂得,但多以為是生存的基本需要。雖口腹之慾人皆有之,畢竟恥於侈談吃喝。古人告誡“君子遠庖廚”,因此,除了作為技藝的烹飪方法和作為醫學科學的營養學之外,專門談吃談喝的文字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
《肚大能容》的副標題為“中國飲食文化散記”,作者逯耀東,也因此自稱非美食家,而是“飲食文化工作者”,非常謙遜。因此,味不分南北,食不論東西,而且所品嚐的不僅是現實的飲食,還要與民眾的生活習俗、歷史的淵源和社會的變遷聯繫在一起,這麼一來,從北京的“豆汁爆肚羊頭肉”,到“海派菜與海派文化”、“東坡居士與‘東坡肉’”,他用文字與我們邊吃邊聊,哪怕“只剩下蛋炒飯”,也照樣吃得津津有味。而其中“吃的藝術”就像用古典的散文筆法寫就的食譜,還分成“禽蛋肉類篇”、“蔬菜篇”和“點心篇”等等。山珍海味、青菜蘿蔔,皆可入文,端看怎麼寫。
因為有深厚的文化底子,所以怎麼看都覺得不輕薄有份量,而且還能激發出我們充滿食慾的想像力,看得人口齒生津,躍躍欲吃。這就不光是美食的魅力了,而是文字和寫字的人的魅力,就像光有味精做不出好菜來一樣。
袁枚.《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是清代乾隆時著名詩人、文學家袁枚(號隨園老人)所著。他同時也是一位美食家,有著豐富的烹飪經驗。根據自己的飲食實踐,他結合了古代烹飪文獻和聽到的廚師關於烹飪技術的談論,將有關烹飪的豐富經驗系統地加以總結,形成烹飪學理論著作《隨園食單》,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對於一位文人而言,如此傾其熱情地編著一本關於吃的書籍,若不是出於本身對飲食的熱愛,又怎麼會事無鉅細地去整理去編著呢?《隨園食單》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14個方面。在“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20個操作要求,在“戒單”中則提出了14個注意事項。書中所列的326種菜餚和點心,自山珍海味到小菜粥飯,品種繁多,其中除著者常居的江南地方風味菜餚外,也有山東、安徽、廣東等地方風味食品。可以這麼說,要想寫美食,就繞不開袁枚的《隨園食單》,就如同寫言情小說就非得讀過《紅樓夢》一樣。
唯靈.《唯靈食趣》 一個人嘗遍珍饈美味後告訴你,他最喜歡吃的卻是順德農村的米心粥,最讓他難忘的美食是一杯廉價的果凍,他就是香港資深食評家、國際飲食旅遊作家協會遠東區主席唯靈先生。
唯靈是香港著名的食評家,在國際食評界亦享有相當的知名度。“食不厭精”是《唯靈食趣》的宗旨,他對食物的要求極為講究:材料新鮮自然不在話下,泡製力求精緻,搭配要十分用心,“色香味”俱全,而且講究推陳出新,有吸收,有靈感,有創意。原來像唯靈這樣吃盡天下山珍海錯的食評家,最反對的是吃得奢侈、吃得浪費,他認為食物並無貴賤之分,要緊的是如何加工、如何烹調。
唯靈的文字有很深的古典文學修養,精煉簡潔考究,讀他的食評食經,除了可以增加這方面知識、享受豐富的“精神聚餐”之外,還可以享受他在語言文字上的良好造詣。
唐魯孫.《天下味》 唐魯孫,台灣美食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有多種飲食著述問世,其12部談吃雜文《唐魯孫先生作品集》被視為台灣飲食文學的奠基之作。
應該說,這是一本關於貴族飲食的著作,唐魯孫先生愛談皇家膳食,也有他的本錢,唐先生是晚清八大皇族之後,原姓他他拉氏,是光緒帝珍、瑾二妃的親侄孫,道地的世家子弟。所以夏元瑜先生說:“寫這種享受文章,不是一般作家辦得到的。”據說,他家試用廚子只考一湯一菜一炒飯:“首先準是讓他煨個雞湯,火一大,湯就渾濁,腴而不爽,這表示廚子文火菜差勁;再來個青椒炒肉絲,肉絲要能炒得嫩而入味,青椒要脆而不泛生,這位大師傅的武火菜就算及格啦;最後再來份蛋炒飯,大手筆的廚師,要先瞧瞧冷飯的身骨如何,然後再炒,炒好了要潤而不膩,透而不浮油,雞蛋老嫩適中,蔥花也要去生蔥氣味,才算全部通過……”這段話非常能代表世家做派,從考究飲食的家庭出來,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年歲漸長,但依舊執著於曾經的口味。閱讀唐魯孫的文章,十分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