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是保護和傳承
生肖文化
我曾看過一個世界級的演出,本來是要展現中國傳統戲曲的美,結果聲、光、電等現代設備以及鋼琴、大提琴等西方絃樂都用上了,簡直不倫不類。一些地方劇團甚至請話劇導演來排戲曲,將傳統的“寫意”佈景換成了非常現代的佈景,這樣的“創新”,其實會給文化遺產留下新的“遺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
的精華,是民族智慧的象徵,是民族精神的結晶。在國家不斷求新求變的同時,文化領域與精神世界更需要一些不變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的DNA,而DNA是不能輕易變的。
在一些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國家,保護和發展都是截然分開的,比如日本的能樂、歌舞伎、茶道等,都強調“原汁原味”,沒有人會在做和服時要參考西裝的樣子,也沒有人說在演出能樂時加一個電子琴。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關鍵詞依然是保護和傳承;而在文化產業領域,強調的才是發展和創新,這兩條軌道應該可以並行不悖。畢竟,這些遺產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我們的子孫,我們沒有權力按今天的喜好去改變它,更不能打著“文化產業”的旗號簡單包裝,將千姿百態的遺產變成標準化、單一化、可供消費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