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國學」具體包括哪些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從近代開始,東西方文化加快了交流的步伐,隨著西方的學術文化逐漸傳入我國,對我國各行各業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隨著我們的文化覺醒,為了區分西方的舶來文化,在國內一批知識分子的號召下,便產生了「國學」的概念。
學術界對國學這樣定義:研究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和人文歷史的學問。
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國學的範疇非常廣泛,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跟文化藝術有關的學科或學問,如,哲學、宗教學、文學、歷史學、民俗學、考據學、倫理學,農學、中醫學、算術、地理、星相、占卜、政治、經濟、書法、繪畫、音樂、戲劇、建築,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國學。
國學
每個獨立的學科,又可以如同一棵大樹一樣,衍生出許多細枝末葉的學問,如,我國傳統哲學又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傳統大哲學的思想體系。
可以看出,能夠稱得上國學的,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是誕生於華夏大地並在華夏大地成長起來,二是跟文化有關。
像我們熟悉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屬於國學範疇。
實際上,「國學」一詞早在我國周朝就已經出現,《周禮·周官·樂師》裡說道: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
意思為:樂師掌管給人們傳授國家之學的工作,教導貴族的孩子們學習舞蹈。
六藝
在周代,國家之學被稱作「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它們是學子,尤其是貴族學子必須掌握的六種基本技能。
「禮」指禮節、禮儀,跟今天的德育教育類似,目的是為了讓學子彬彬有禮、溫文爾雅。
「樂」指音樂,教授學生彈唱,辨識樂譜,通曉音律,以培養學子的藝術才能為主。
「射」指培養學子的各種射箭技術,以及軍事方面的知識。
「御」指培養學子駕駛馬車、戰車,以及其它車輛的技能。
「書」指培養學子識字、寫字、作文的技術。
「數」指廣義上的數學,包含五行運行規律方面的知識。
孔子拜見老子
在周朝如果能學好六藝,完全能變成文武雙全的,可以為國家效力的棟樑之才。
教授這些知識和技術,朝廷專門會在都城設立一個機構,指派有特長的先生來傳授,傳授技藝的機構就叫做「國學」,即,國家設立的學校。
周朝以後的朝代,基本上沿襲了周朝的做法,會在都城設立代表國家最高教育水準的「國學」,到唐代時,不論是管理制度還是教學內容,都趨向於完善,越來越豐富多樣。管理「國學」的機構叫做「國子監」,最高學府被稱作「國學」或「太學」,這些名稱一直延續到清代末年。
到近現代,為了拯救傳統文化不被外來文化所同化,一些著名學者就建議,應該把我國古代最高學府裡傳授的所有知識文化,統稱為「國學」,國學的概念隨之發生了根本變化。
孔子講學
由於「國學」裡邊傳授的知識技能,都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精華,隨著我國歷史不斷延伸,每個朝代都會貢獻一些文化結晶,因此,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類別就越來越豐富,構成了燦爛輝煌的文明財富,讓後人用之不盡。
傳統的「國學」教育裡邊,除過「六藝」之外,還有經、史、子、集,以及其它林林總總的文化類別。
「經」包括《詩經》、《孝經》、《樂經》、《周易》、《尚書》、《春秋》、《爾雅》、《禮記》、《論語》等,是以儒家經典讀物為主,其它學派讀物為輔的所有著作。
「史」分為正史和別史,正史以二十四史為核心,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舊唐書》、《新唐書》、《宋史》等,別史包括傳記、雜史、雜記、遊記、縣志,史評、地理、風俗,等等。
「子」的內容更為龐雜,以諸子百家的著作為核心,還包括琴棋書畫,古代所有的百科全書,以及三教九流的各種著作。
前四史
「集」就是編著成大塊頭的文集、詩集等,既有合集,也有我國歷史上一些大文豪的文集,如,《楚辭》、《樂府詩集》、《全唐詩》、《全宋詞》、《李太白集》、《杜工部集》、《柳河東集》等,都屬於此列。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也都屬於此列。
到了現代,隨著一個個學者對國學內容不斷發掘,國學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大凡跟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所有學問,都被納入了國學的範疇。
另一方面,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提出了一個「大國學」概念,他認為:凡是我國所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甚至被我國同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來文化,也可以納入國學的範疇。這個提議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讓國學的範圍和內涵進一步擴大。
由此可見,國學內容浩如煙海,僅僅學習國學中的一個細枝末節,如果能做到博識多通,就是一位相當了不起的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