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奉和杜相公發益昌》
年代:唐
作者:岑參
相公臨戎別帝京,擁麾持節遠橫行。
朝登劍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萬朵迎征蓋,川柳萬條拂去旌。
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待持衡。
作品賞析
【註解】:
杜相公就是杜鴻漸。杜鴻漸當過宰相,唐朝人稱宰相為「相公」,所以叫杜相公。唐代宗永泰元年(七六五)十月,蜀中軍閥混戰。次年,朝廷派杜鴻漸領兵平亂。大軍四月至益昌(在今四川廣元縣境),六月入劍門,七月到成都。從益昌繼續進發時,杜鴻漸寫了一首《發益昌》的詩;當時岑參在他幕下辦事,遵照他的意思和了這首詩,所以說是「奉和」。
詩的開頭兩句是回敘到益昌之前的情形,說杜鴻漸領命平亂,帶兵離開帝京長安,拿著麾(指揮軍事的旗子)和節(領命出使的憑證),遠行出征,平定戰亂。第一聯寫了杜鴻漸的使命「遠橫行」,指遠征,有不受阻礙的意思。也就是杜甫詩中說的「萬里可橫行」之意。「遠橫行」三個字把出征將士飽滿的精神傳達出來了。
中間二聯想像從益昌出發以後的行軍情況。晴天的早上,部隊攀登山勢陡峭的大劍山和小劍山,騎著馬穿過山間的白雲,在鑿石架木的劍閣道上行進;晚上大軍渡過巴江(泛指巴蜀的江河),天正下著雨,古稱出軍遇雨為洗兵。洗兵也有洗刷兵器不用的意思,即預祝結束戰爭,取得勝利。
在山間行軍時,山上千萬朵野花夾道歡迎主帥(「征蓋」就是大臣出使時用的傘形麾蓋,這裡指主帥);到了平原的河邊,兩岸千萬條的垂柳拂掠過大軍的旌旗。從這兩聯可以看出,大軍在征途上步履是艱難的,但心情卻是輕快的,大有雄赳赳、氣昂昂的氣勢,完全是讚頌的調子。
最後兩句是希望杜鴻漸迅速平定戰亂,勸他說:應當抓緊時間,計算日程,快到成都(蜀城)去要知道聖明的皇上正在等待你去秉公持正(持衡)處理戰亂的大事哩。
相關內容: 岑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