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賀之雁門太守行鑒賞,這首詩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唐代李賀之雁門太守行鑒賞,這首詩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唐代李賀之雁門太守行鑒賞,這首詩的原文內容是什麼?

唐代古籍

雁門太守行【唐代】李賀,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向日 一作:向月)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中唐時期藩鎮之間和討伐藩鎮的戰火此起彼伏,從未終止。戰爭中的種種傳聞,從烽火漫天的戰場不斷地傳來,其中有失敗的消息,也有勝利的凱歌;有怯懦的敗將,也有奮戰衛國的英雄。關心著國家命運的詩人李賀,自然關心各地的戰事,當他離開了京城,離開了風光秀麗的家鄉,到潞州一帶,到了雁門時,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著名詩篇。

詩的開頭兩句,著意於氣氛的渲染,給讀者勾勒了這場戰爭緊張的形勢。首句用「黑雲」作為比喻,寫敵人來勢兇猛,再以「壓」這個動詞來加強此種勢態之描寫,然後以「欲摧」兩詞,來補足這種來勢之猛烈,並直接刻畫了危險的情狀。第二句寫我方軍容整肅,軍威雄偉,有臨危不驚之氣概。這兩句的畫面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雲翻滾之下,兇猛的敵軍向我孤城撲來,大有城傾郭摧之勢;然而,我方將士泰然不懼,整裝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閃金光,氣宇軒昂,正準備出擊。詩的一開始通過對照表現了形勢危急,又表現了我軍將士的英雄氣概。

三、四兩句從聲、色兩個方面進一步渲染悲壯的氣氛。角聲嗚嗚,本來就是一種十分悲涼的音響;現在又是在滿目蕭瑟的秋天裡迴盪,自然就顯得更加悲壯了。這裡從聲來寫。「塞上燕脂凝夜紫」則從色來烘托。此時戰場之上鮮血遍染,在暮靄凝聚下呈現出暗紫色,為這個悲壯的畫面抹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

「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兩色為基色,點染以紫色、紅色,使得詩的意境以低沉的調子映入人們眼簾。用淒厲的角聲,瘖啞的鼓聲,傳達一種悲壯的聲音進入人們耳膜。聲、色互為映襯,使悲劇性的氛圍更加強烈、更加動人。

在完成氣氛渲染之後,詩人才讓自己的主人公出場。「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台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穠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穠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像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於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像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穠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相關內容: 李賀太守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唐代古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