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土雉,即胃宿,是中國神話中的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第三宿。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如同人體胃之作用一樣,胃宿就像天的倉庫屯積糧食,故胃宿多吉。胃,《釋名》:「胃,圍也,圍受食物也。」《史記·天官書》:「胃為天倉。」
胃宿三星屬於白羊座(白羊delta,zeta,63),均是四、五等的小星。
在十二星座中,胄宿屬羊宮足,是天體星座中的三角座。這是位於仙女座南方,與英仙座之間的小星座。由三個三等星構成細長的二等邊三角形狀,可清楚見到。屬西方白虎星群。
簡介
胃土雉,古代中國神話中的二十八宿之一。
屬土,為雉。為西方第三宿,如同人體胃之作用一樣,胃宿就像天的倉庫屯積糧食,故胃宿多吉。
胃宿修造事亨通,祭祀婚姻賀有功,葬埋若還逢此日,田園五穀大登豐。
申從官,孟神也,胃星神主之。孟神八人,姓馮,名謝君。衣流黃單衣,帶劍,胃星神主之。上治五龍,下治雲台山此合前三治主戍生。
意義
在十二宮中,胄宿屬羊宮足,是天體星座中的三角座。
這是位於仙女座南方,與英仙座之間的小星座。由三個三等星構成細長的二等邊三角形狀,可清楚見到。屬西方白虎星群。
星座
大陵五
大陵五(英仙座β)是英仙座內一顆明亮的恆星,也是一對著名的食雙星。他不僅是被發現的第一對食雙星,更是第一顆被發現的非超新星變星。大陵五的視星等很規律的在2天20小時又49分的週期內在2.1~3.4等之間變化。另外,在研究恆星演化的過程中,發現大陵五較小質量的伴星較先演變,與較大恆星生命週期較短的理論不符,這就是「大陵五佯謬」的問題。
大陵五的英文「Algol」意思為「惡魔之星」(源自阿拉伯文al-ghūl,「the ghoul」),大概是因為他奇怪的行為才給他如此的名稱。在英仙座的神話故事中,他是蛇發魔女梅杜莎的頭,或是共用眼睛與牙齒的三位戈耳工女妖中的那顆眼睛。
中國稱之為大陵五是因為它是代表王陵的第五顆星。
在占星學,被認為是天空中最不幸的恆星,在中世紀,他是15顆Behenian stars之一,並與鑽石結合作為kabbalistic的標誌。
大凌五的變光記載最早是在1667年由Geminiano Montanari提出的,但是很可能在這之前許久他就已經被注意到了。第一個提出這顆變星的變光機制的是英國業餘天文學家約翰·古德利克。在1783年5月,他將研究結果提交給皇家學會,建議週期性的變化是有個黑暗的物體通過前方造成的(或是恆星本身有個黑暗的區域朝向地球的方向)。由於這篇報告,他被授予科普利獎章。
在1881年,哈佛的天文學家愛德華·皮克林提出大陵五是食雙星的明確證據。在被證實之後數年的1889年,德國北方小城Potsdam的天文學家Hermann Vogel發現大陵五的光譜有週期性的多普勒位移,推論是由雙星的徑向速度變化造成的,因此大陵五成為最先被確認的光譜雙星。
作為食雙星,它實際上是兩顆在接近的軌道上互繞的恆星。由於軌道平面正巧被包含在地球的視線方向上,因此每一個週期內較暗的星(大陵五B)都會經過較亮的星(大陵五A)前面,這時抵達地球的光度就會暫時減少。更精確地說,大陵五實際上是一組三合星:成對的食雙星分隔的距離只有0.062AU,第三顆星(大陵五C)與食雙星對的平均距離是2.69AU,共同的軌道週期是681天(1.86年)。系統的總質量大約是5.8太陽質量,三顆星的質量比A:B:C是4.5:1:2。
對大陵五的研究在恆星演化的理論上造成了大陵五矛盾:聯星中的兩顆星在同時形成,質量大的恆星演化得比質量小的快,但是觀察所見的卻是質量較大的大陵五A還在主序帶上,而質量小的大陵五B已經是稍後階段的次巨星。這種矛盾能夠以質量傳輸來解釋:當質量較大的恆星演化成次巨星時,它充滿了洛希瓣,因此許多的質量傳輸給另一顆仍然是主序星的恆星。
許多像大陵五這樣的聯星,確實能夠觀察到氣體的流動。這個系統在X射線和無線電閃焰的活動上也顯示出變動,這些被認為是AB兩星的磁場與質量傳輸間的交互作用造成的。無線電輻射的形成也許與造成黑子的磁場循環有關,但是環繞這些恆星的磁場強度比太陽的強十餘倍,使得這些無線電閃焰更為強大與持久。
大陵五與地球的距離是92.8光年,然而在730萬年前以9.8光年的距離經過地球附近時,它的視星等大約是2.5等,比現今的天狼星還要亮。因為這個系統的總質量是太陽的5.8倍,儘管在最接近時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仍然會對太陽系的歐特雲造成輕微的攝動,使進入內太陽系的彗星數量增加。然而,在對隕坑實際數量增加的淨效應上,被認為還是很微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