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黔婁,生卒年不詳,字子貞,南北朝齊梁時期(479—587)新野(今屬河南)人。其父庾庚易,移居江陵(今湖北荊州),隱居不出,南齊朝廷數次徵聘他都不肯就職。庾黔婁少時好學,稟性至孝,曾出仕齊為編令,後任孱陵(治所在今湖北省公安縣西)縣令,又任蜀郡太守,至梁代累遷至散騎常侍。做官很有政績,以仁愛化俗,居官清廉。
「二十四孝」之一的「嘗糞憂心」,講述南朝時期孝子庾黔婁的孝行。
庾黔婁,南齊高士。他當孱陵縣令,剛到任還沒滿10天,忽然心驚肉跳,滿身流汗。他感應到家裡可能有大事急事發生了,遂立即棄官歸家。果然,當時他父親已生病兩天。「到縣未旬日,椿庭遘疾深。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詩中說:「到縣未旬日,椿庭遘疾深。」「椿庭」是一個典故。《莊子·逍遙游》中說到上古有樹木大椿長壽;《論語·季氏》中又說到「孔鯉趨庭」,受到父親孔子的教誨。後來就組合成「椿庭」一詞,作為父親的代稱。(「萱堂」則指母親。)「遘」是遭遇的意思。
讀到這則故事,我們會再次想起「二十四孝」中諸如「嚙指心痛」之類遙感說法。這種孝的「感應」,不斷地被不同的情節所渲染;而自以為聰明的現代人是最反感這一點的,指責它不科學。
但是,這個故事裡的醫生非常奇怪,居然說:「想要知道病情是好是壞,只要嘗一下糞便便知。如果味道是苦的,則病就不要緊。」相反,若是甜的,那就危險了。
庾黔婁真的用嘴巴嘗了一下父親的糞便,發現味道是甜的,心裡很是憂傷。到了晚上,他向夜空中的北斗星辰跪下,並拱手至地、頭也至地,祈福免災,請求以自身來代替父親去死。這時他聽到夜空中彷彿有誰的聲音在對自己說:「乃父壽命已盡,不復可延,汝誠禱既至,止得申至月末。」
果然,父親幾天後就死去了。庾黔婁傷心地安葬了父親,並為他守孝3年,在其墳塚旁結廬而居。
現代人讀到這一故事,大概首先反感的就是那個醫生「混賬」,竟想出如此的「餿主意」,令人厭惡;而孝子嘗便,也實在噁心。(從現代中醫學來說,這其實不乏科學道理。)其次就是覺得,這種「感應」的做法實在是太過分了。這是正常人的正常心理活動。
對於一些古代流傳的故事,我們後人不必看得太重,也不必看得過真,關鍵是能抽繹出其中合理的內核——這也是古人編寫此類故事的出發點。
而這個孝子庾黔婁嘗糞的故事,其合理內核至少有3點可說:
1,孝子和親人是心連心的,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親人,尤其是在遠離他們的時候,更會牽腸掛肚;而當親人有病痛或生命垂危時,更讓孝子們的神經繃得緊緊的。這可能是古今孝子都相通的地方。
2,孝子之至孝,甚至可以放棄自己官位,當然還可捨棄其他東西而在所不惜。元朝高則誠在《琵琶記》中說:「書,我只為你其中自有黃金屋,卻教我撇卻椿庭萱草堂。還思想,休休,畢竟是文章誤我,我誤爹娘。」現代人讀來,不知另有一番滋味否?
3,孝子之至孝,甚至把親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以至於可以用己身來換他身。當今有許多報道,一些子女把自己的器官、骨髓移植給父母,不就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