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有不少描寫曇花的詩作,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曇花,仙人掌科、曇花屬、附生肉質灌木植物,是著名的觀賞花卉,其名繁多,瓊花、曇華、鬼仔花、韋陀花皆為所屬。它還享有「月下美人」之譽,每逢夏秋時節,孕育了數載的曇花含苞待放,當夜涼如水、繁星滿天、月華皎潔時,它傾盡全力展現美姿秀色,人們往往沉睡於酣甜的夢鄉,素淨芬芳的曇花轉瞬已閉合而凋萎,其花開過程短暫得僅有三四個小時,故有「曇花一現」之說。
曇花星輝月光之下盛開,美麗只有短短的瞬間,這種習性與其原產地有著密切的關係。曇花原產美洲墨西哥至巴西的熱帶沙漠中,那裡的氣候灼熱而乾燥,為了避開強烈的陽光曝曬,它選擇在夜間涼爽時開放;縮短開花時間,是為了減少水分的損失,有利於它的生存。十七世紀中葉,曇花由荷蘭人引進台灣,進而傳入大陸,其夜間短時間開花的特性,一直傳續下來,代代不息。
曇花傳入我國不過三百多年,所以描寫曇花的詩詞沒有其他花卉多,但這並不妨礙曇花那令人心悸的美麗。清雍正元年進士、曾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的范鹹,入台之後即被曇花的美艷聖潔所傾倒,寫詩贊曰:
一莖數蕊盡叢生,粉暈檀心畫不成。
靜態雪花堪比潔,幽香蓮葉與同清。
已蠲濃艷消塵劫,應散諸天入梵聲。
傳是西方來小種,淨因我亦未忘情。
——《曇花》
這是一首較早讚頌曇花的詩歌,該詩描寫的是曇花一莖數朵的美麗景象,那樣的清雅那樣的風韻,任技藝怎樣高超的畫師也難以描摹得出。像雪花一樣皎白,像蓮葉一般清香,早已消泯了塵世的腌臢與劫難,帶給我們縷縷聖潔的佛香和空靈的梵唱啊!這從西方漂洋過海而來的聖品,把作者的身心過濾得那麼純淨,忘卻了凡俗的情愫。
曇花後來成為佛教聖花,故又稱為「韋陀花」,被列入護花侍神。清康熙年間台灣郡丞孫元衡詩曰:
一叢優缽曇花好,移得西天小本來。
日色煙光浮紫氣,凌空誰為築瑤台。
從西方傳來的奇異花卉,彷彿生在佛具缽盂之中,曇花濡染了禪宗佛意,氤氳而起的紫氣升騰,好似誰為它築起了高高的瑤台。為此,清末詩人周延俊題長沙岳麓山雲麓宮云:
坐定曇花香古榻;敲殘塵夢隨疏鐘。
賦予了曇花深奧的禪理佛法。
清代性靈派代表詩人袁枚說得更是精妙:
清角聲高非易奏,優曇花好不輕開。
須知極樂神仙境,修煉多從苦處來。
清角是古樂調名,相傳演奏之時有大風大雨突至而來的氣勢。詩意是說:像清角那樣高亢激昂的樂調,並不是能輕易演奏出來的;曇花之所以特別美好珍貴,正因為它不輕易開放。若要成仙成佛,不下苦功真功修煉,是萬萬不行的!
不過,我以為曇花的美,還是移植凡間的平素之美為妙,它給人以親和,讓人有所感悟。近代國學大師饒宗頤寫有一首長詩《優曇花詩》,其中說:
異域有奇卉,托茲園池旁。
夜來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氣生寒水,素影含虛光。
如何一夕凋,殂謝亦可傷。
豈伊冰玉質,無意狎群芳。
遂爾離塵垢,冥然返大蒼。
作者將兩株自異域而來的曇花,種植在自家蓴園的荷花池旁,精心培育。每當夏末秋初月夜時分,曇花吐蕊,皎潔如霜,芳香襲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令人惋惜的,是這樣的美花卻只開一個夜晚,次日凌晨就凋謝了,多令人傷感啊!當然,詩人歌詠的重點在於曇花的冰肌玉質,在於其不與群芳爭妍,悄然離開污濁塵世,返回大蒼的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真是構思新穎,意趣橫生。
當代著名作家、戲劇家汪曾祺也喜歡曇花,他在散文《曇花·鶴和鬼火》裡寫道:「曇花真美呀!雪白雪白的,白得像玉,像通草,像天上的雲。花心淡黃,淡得像沒有顏色,淡得真雅。她像一個睡醒的美人,正在舒展著她的肢體,一面吹出醉人的香氣。啊呀,真香呀!香死了!」汪老筆下的曇花是凡俗的曇花,是有著煙火氣的人間之美花,我們盡可以用這樣口語化的文字、驚歎的語調,來讚美它,表達對曇花發乎內心的一點小歡喜,不論你是否為詩人、作家,都可以這樣寫這樣說的。
明末清初的另類文人李漁說:弄花一年,看花十日。當然,他說的是玉蘭。而曇花哪有「十日」可看?只一瞬而已。午夜夢迴時分,曇花的絕美透著徹骨的淒艷,詮釋了生命中最美的寂寞。人生之美也許只有這短短的一瞬間,而這樣短暫的美麗,往往是孤獨的寂寞的,也許無人看到、無意欣賞。
年輕時,喜歡台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詩,她寫曇花的那首至今讀來仍心有所動:「總是/要在凋謝的清晨/你才會走過/才會發現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經是/怎樣美麗又怎樣寂寞的/一朵/我愛/也只有我/才知道/你錯過的昨夜/曾有過/怎樣皎潔的月。」(《曇花的秘密》)年輕的時候,你是否遇見一位心中美麗的「曇花」,抑或自己曾經如曇花一樣的美麗?
曇花是可做藥用的,具有軟便去毒、清熱療喘的功效,且營養豐富,藥食兼備。清晨起來,我摘取幾朵枯萎的曇花,簡單沖洗一番,撕碎了花瓣,用以做曇花蛋湯、曇花餅,吃起來滑滑的甜甜的香香的,美齒頰、清痰濁、利肺腑,絲絲縷縷的風味難以忘卻。原來這天國移栽人間的奇花,亦有果腹之妙、平凡之美啊!
相關內容: 何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