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望余雪 / 終南望殘雪,唐代祖詠,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首詩的題意是望終南余雪。詩的內容不算很難懂,說的是詩人的觀察和思考。寫詩人從北面看終南山,冬天雪後的山峰顯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積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當傍晚時分,雪後天晴,林木反射著夕陽的光輝。由於有了厚厚的積雪,小城的人感覺寒冷增加許多。十分簡練的四行文字,描寫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中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十分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正給人以「浮」的感覺。或許有的讀者要說:「這裡並沒有提到陽光呀!」這裡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同時,「積雪浮雲端」一句寫出了終南山高聳入雲,表達了作者的凌雲壯志。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余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濛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余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余雪的題目,寫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就不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了。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捲上裡,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之作。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餘字的精神。
相關內容: 祖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