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胡令能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魯迅說,好的詩,都已被唐人作完了。那麼唐朝寫詩的人必定滿坑滿谷,數不勝數。詩歌是大唐的靈魂,清酒是長安的血液,二者相結合,便構成了完整的生機勃勃的帝國。帝國之下,沒有與詩歌無關的人,沒有不知風月的人,更沒有不會溜上兩句小曲兒的人:青樓歌女,街巷小販,朝堂高官,尋常百姓,試問哪一個不懂詩與韻,哪一個不知李太白?所以大唐各行各業、各崗各位的小老百姓,無時無刻不想要賦詩一首,即便是與風月完全不沾邊兒的修碗匠,有時候狠起來,都能憋出幾首千古名作。
正因為如此,如今流傳下來的許多唐詩宋詞,或許詩文你可以背得滾瓜爛熟,但其作者你卻不一定清楚。《全唐詩》登錄在冊的詩人就有兩千二百多人,那麼那些默默無聞的被歷史忽略的創作者,其數目就更加不可預估了。
在中唐時期,就有一位名為胡令能的人,幹著枯燥無味的職業,卻始終未曾放棄詩歌的夢。由於生於貧困之家,胡令能只能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送外號「胡釘鉸」。釘鉸,就是幫普通人家洗洗青銅鏡、補補破鍋、鋦鋦漏碗,走街串巷,甚是勞累,幹的是手藝活兒,卻賺不了幾個技術錢。
按理說,在如此家庭條件下的胡令能應是沒錢讀書的,甚至識字都成問題,但傳說他受到了仙人的指引。一日,胡令能正在熟睡,突然一位仙人款款而至,刨開其肚皮,塞進一卷子書,再為其縫上針,從此胡令能便會寫詩了。或許後世都不知道貧窮的他是怎麼飽讀詩書的,所以編了這麼個故事來解釋。但不管怎麼說,胡令能還就是會寫詩了,而且還寫得出神入化,令人欽服。
有一日,胡令能正背著他那些修補工具去農村幹活,途中路遇一條小河,看到一個孩童在釣魚,他停下腳步,掏出筆隨手寫下一首素詩,卻流傳千年不衰,年年被選入課本,成為人人必讀的經典。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首小詩看似簡單平常,但實則蘊含了不少藝術手法,或許解讀完之後,大家才可發覺其中妙意。胡令能起句先形容兒童外貌:「蓬頭」,別看這只是隨手的一筆,但這樣寫卻有兩大好處。其一,山野小孩兒本就與土地為伴,蓬頭垢面再尋常不過,所以這樣寫既增加了真實性,又使人覺得純樸;其二,言小兒不拘形跡,旨在表明他專心釣魚,所以對頭髮根本沒有在意。一個「學」字很有靈魂,邊學邊釣,定要分外小心,所以這才引出了下一句。
第二句「側坐莓苔草映身」同樣妙不可言!「側坐」和「莓苔」正是「學」的具現:側坐是隨意而坐,恰恰說明孩童無暇顧及坐姿,他只想快些擺好釣具,一展身手;莓苔是潮濕的草叢,這說明孩童還是有些經驗的,他知道陽光罕至的陰濕環境是釣魚的好去處。而「草映身」則是為下兩句做鋪墊,假如孩童被深草所淹沒,那路人又怎麼發現他呢?
經過的路人想要向小孩兒問路,他老遠就招手示意不要聲張,生怕把魚兒給嚇跑了。這個路人很有可能就是胡令能自己。孩童「遙招手」十分有畫面感,活靈活現,如在眼前,三個字表明他是個機警聰明的孩子,完美彰顯了何為童趣。
而且,胡令能這首詩並未「寫完」,而是讓人意猶未盡:孩童招手之後並非對路人漠視不理,讀者可以順著這個思路想像,他應該是先把路人的聲音穩住,而後再小心翼翼地轉過身,小聲地回答路人的問題。
這首小詩沒有刻意的雕飾,沒有高級的詞彙,也沒有高超的藝術手法,完全使用質樸清麗的語言,在平淡淺易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可愛純真的畫面,令人感受到了無限的童趣,讀完後有一種淡淡的芳馨流轉於心間,分外迷人。或許,生活在浮華聒噪的環境下太久了,我們都已經滿身疲憊,當這樣一首清新的詩歌出現,撫慰了我們的創傷,勾起了我們兒時的快樂回憶,所以它才珍貴。
相關內容: 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