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嘏,字承佑, 唐朝官員、詩人,存詩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絕最多且較出色。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趙嘏所作的《江樓舊感》吧。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唯一。世間人何其多,能夠同心同德者,卻何其少。相交遍天下,知心能幾人?來來往往的,都是命運裡的過客。不論如何甜蜜,結局必然寂寥,過程才是絕對的享受。
《江樓舊感》
【唐】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詩人寫此詩時,具體年代早已無法考究,據說大抵是其參加科舉失利之後。在那樣一個重要的日子裡,對於人生而言,失敗的苦痛是沉重的。江樓不曾改變,只是如今登臨之人,不再是呼朋引伴,笑語喧嘩。
「獨上江樓思渺然」,詩人先行投入一個「獨」字,營造出全篇必要的寂寥氣氛,尤其顯得意味深長,給後來的續寫範圍奠定下一定的基調。卓而不群,是為「獨」。想來那時的詩人自身既覺得一種心理情緒上的孤獨,更多的應該是才華難以得到肯定的現狀苦悶
獨自一人,孤苦伶仃,無人可訴衷腸,只能尋找樂趣,比如「上江樓」。登高眺望,常常會引人愁思翻滾。更別說,再次光臨此地,僅剩自家一個。所以,詩人心境變化波動極大,「思渺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此句一波三折,因其身「獨」處,而起鬱悶之情,為排遣此種無奈,只好再次「上江樓」,舊地重複,難免感慨萬千,「思渺然」,生今昔何昔之念頭。從外在行動,到內部心理,詩人夾敘夾議,塑造出一個獨倚高樓,思緒蹁躚的寂寞人物形象。
「月光如水水如天」,至此境地,詩人割開思想,故意宕開筆墨,偏偏去描繪眼前所見景色。然而,此處寫景,並非無的放矢,為賦新意強寫景,而是特意用外部環境來渲染,承接上句之中的「思渺然」三字而來。
登上江樓,放眼四望,夜色茫茫,籠蓋四涯,江水不停,緩緩流淌。但見月輝灑落,清澈如水,傾瀉在江面上,波光瀲灩,恍若月落江中,那一刻,江天一色,使人分不清楚,世界彷彿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應和大同。
若說上句扣緊「獨」字,則此句就抓住「渺」字,只不過是內在思緒外部形象化,詩人在這裡所刻畫的「月光如水」,演繹則成茫茫然沒有邊際的思想之海。所見即我思,整個世界早已連同詩人的心,合而為一,不分彼此。
「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詩人即使再如何像那「我欲乘風歸去」太白仙人,也要落到現實中來。最後兩句回歸詩歌本身,照應著首句之中「思渺然」裡的「思」字。思不僅是思考,是思索,也是不請自來的思念和懷想。
詩歌題目中帶著「舊感」,自然需要照顧一二。此處詩人拿「同來」對付首句的「獨上」,可謂鏗鏘有力得很,失落感油然而生。月光當然很好,可是當初一起登樓玩月的人,如今又流落到哪裡去了呢?固然風景似乎還是老樣子,沒有什麼多大的變化,但缺少陪伴的賞玩,終歸少了許多樂趣。
此處結尾,深思邈遠,端得讓人情不自禁地深陷漩渦,一種難以自拔的惘然之淒涼湧上心頭。然而,這種情緒的形成卻由於前面諸多鋪墊,反而水到渠成,毫無半分生澀之意。由「獨上江樓」對比「同來望月」,但見「月光如水」卻思「風景依稀」,這一切無不彰顯著詩人的孤寂與渺茫,失落和惆悵。
讀詩至此,腦海裡不禁浮想起那首「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來,本詩當然沒有那種繁華和富麗,但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種人生空闊渺茫之感,卻分外相似,惹人玩賞。
縱觀本詩,言辭淺近,語句流暢,詩人運思巧妙,揮灑自如,虛實相間,充分留白,情思和哲理都隱藏在字裡行間,賦予全詩一種空靈深遠的藝術美感,誘導欣賞者身不由己地步入其中,去探索,去體悟,從而產生妙趣無窮的聯想。
相關內容: 趙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