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逖,唐代官員,掌管選拔人才的兩年期間,提拔了杜鴻漸、顏真卿、李華、蕭穎士、趙驊等人。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孫逖所作的《同李少府觀永樂公主入蕃》吧。
和親,是在帝國看似強盛的肌肉上深深紮下的一根尖刺,讓無數帝國有心之士徹夜難安,痛不欲生。在輾轉反側之中,是否會有人捫心自問,這樣的決策對於那些如花女子公平與否?事實上,沒有人去關懷這些可憐女孩子們的微弱願望。
在所有胸懷宏偉大業和深陷政治漩渦之中的那些人看來,能夠以微小的代價換取數十年的安寧,一切犧牲盡皆微不足道都是值得與捨棄的,如此置換的結局甚至顯得十分美好。在洶湧澎湃的和親大潮翻滾之下,沒有人能夠看到女子流淌下來的熱淚,因為眨眼之間就淹沒在這股浪潮裡面,無聲無息。
窗外天上雲舒雲卷,室內史冊忽明忽暗,歷史煙雲終歸是繁花一夢,不管是霸圖偉業,抑或是神仙眷侶,到底塵歸塵,土歸土。如果說記憶還有些許溫度,也只剩腮邊剛剛滑下來的那一行行熱淚,滾燙而熾熱。
《同李少府觀永樂公主入蕃》
【唐】孫逖
邊地鶯花少,
年來未覺新。
美人天上落,
龍塞始應春。
作者孫逖,唐朝詩人,大家只要知道他與「燕許大手筆」中的蘇頲齊名,知道這一點就夠了。畢竟其人閱歷事跡,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基本上是茫然地,知道與不知道,沒有什麼分別。如果說有什麼是要補充的,便是《全唐詩》收其詩一卷,共六十首,這才是需要關注的重點。有興趣的,可以去翻閱一二。
關於這首詩創作的背景,根據新舊唐書記載,開元三年,契丹首領李失活率部來降,第二年唐玄宗封東平王外甥楊元嗣的女兒為永樂公主,並把她賞賜予李失活為妻。那麼我們根據本詩題目,可以得知此詩當是寫作於這個時間段內。
都說大唐盛世,其實唐朝特不是東西。其中一個龐大的荒謬之處,便在於政治上的「和親」之舉措。把大唐女性都當作了什麼?如此看來,大唐上下無一是男兒。可能熱血,都已經淹沒在了石榴裙之下了,萎了,縮了。如果一個「盛世」是靠出賣來維繫的,這樣的「盛世」,不要也罷!
這首詩的內容其實非常好理解,在開頭兩句,詩人主要對邊地做了一番敘寫,「邊地鶯花少,年來未覺新。」荒涼的邊境地界之上,花花草草非常的稀少,更不用說叫聲動聽的那些黃鶯兒,亦是十分罕見。長年累月生活在這種苦兮兮的地方,對於這種現象早已司空見慣,再也找不出來一絲半分的新鮮感。
然而事實上,詩人本身只是一個旁觀者,這種描寫大多建立在道聽途說的基礎上。當然,這些雖然只是聽說,但卻不能懷疑其中的真實性。處在詩人當時的位置上,多少還是能夠得到一些與邊境上有關的事跡的,其中的艱辛自然會有人講述。或許正是如此,詩人方才會在詩的開端,對邊地惡劣的環境進行一番描繪。
接下來兩句,「美人天上落,龍塞始應春」,詩人經過前面的敘述,在此就含有一些誇大其詞的成分在裡面。美麗的姑娘恍然從天上降落在這裡,從此以後,原本荒涼的邊境要塞就要變得充滿生機勃勃。這只是從字面上來理解,實際上是非常淺顯的,也是缺乏意義的。
歷史上,對於這首小詩,有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種以《唐詩解》為代表,論述道:「以天上之美人入無花草之地,果能使龍塞生春乎?痛惜之意,見於言外。」意思是,詩人在此所寫的,其實全部都是說的反話。也就是說,必須要通過字面背後的陰影,來認真分析詩人真正所要表達出來的內涵。
另一種以《唐詩選附註》為代表,認為:「按公主何可以為美人稱之?通篇語亦輕薄,不足觀,何論者徒以新意見賞也。」這個意思完全和上面相反,並且反駁指責「以新意見賞」是一種是非不分的惡習行徑。此種惡習,其實至今仍舊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態,可謂混淆黑白,是非不分。
如果我們把本詩題目和內容結合起來,再仔細地觀察考量,就會發現此詩並不簡單,它確實包含著自己的意圖。所以,《唐詩解》的看法其實並沒有錯,詩人的確帶有正話反說的目的性質。荒涼的邊塞之地,怎麼可能因為一個「美人」的到來,就突然改變了惡劣的面貌呢?這是根本不會存在的虛無縹緲之幻想。結合題目中「觀永樂公主入蕃」之事件,便可以體會到詩人對「蕃人」的痛恨之意。「公主入蕃」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而是一種被逼迫之後的失策,其讓大唐男兒面目何在?
基於此點,我們便會體悟到《唐詩選附註》裡的憤慨「通篇語亦輕薄」,恰恰便是這種輕薄之意,可以很好地讓我們領會到詩人的本意。因為本詩最後兩句,詩人的視角開始變換到「蕃人」的角度上來。那麼,我們便可以理解此處詩人為什麼會大膽以「美人」稱呼永樂公主了。只有那些尚未開化的「蕃人」,才會高興地以「美人」稱呼公主,而此處充斥著肉膩氣息的無邊「春色」,對於唐人來說卻是一種帶著深深惡意的羞辱之色。
綜觀此詩,如果單憑詩歌內容上所表現出來的惡俗景象,是無法真正解析此中內在含義的。只有把詩作和題目兩相緊密結合在一起,關注詩歌產生的相關背景,才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察覺到詩人隱忍不發的難以排遣的那種憤慨之意。這種小人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無能為力感,直到今天,仍舊讓我們為之喟歎不已。
相關內容: 孫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