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唐代暢當所作,與王之渙的詩作有何不同?

《登鸛雀樓》唐代暢當所作,與王之渙的詩作有何不同?

《登鸛雀樓》唐代暢當所作,與王之渙的詩作有何不同?

古詩賞析

暢當,唐朝時期詩人、官員,他的字號、生卒年都不詳,史料中對他生平的記載也很少,官至戶部尚書。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暢當所作的《登鸛雀樓》,和大家一起分享。

看到樓字,心底便不由生出嚮往高處的念頭,這大約便是固定生態系統所引發的想像,經年累月之後的文化積累,或者說是日常習慣養成。人類所謂的文化傳承,大多來源於此,慢慢地就浸入血脈,從此悠久綿延。

現在建築技術發展與過去相比,不知提高了多少倍速,那些曾經的困難放在當代是不值一提的,比如高樓建造。正因如此,古代令人感到驚訝的高樓,放到現代就再難引起某種情緒上的共鳴。技術的開懷,詩意的失落,或許就是這樣。

古代詩人初登高樓,往往驚詫,遊目四野,所以常常詩興大發,逸興遄飛,優秀作品成堆湧現。崔顥《黃鶴樓》有句:「故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杜甫《登岳陽樓》有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王勃《滕王閣記》題詩:「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把天下四大古代名樓,給吟誦了個遍。

下面要欣賞的一首詩,名字與王之渙一模一樣,也叫《登鸛雀樓》,同樣是唐代詩人所寫。作者名字非常生僻,名叫暢當。詩也是五言絕句,短短四句20個字,就其氣勢上來講,磅礡雄逸之處,與王詩相比也毫不遜色。

《登鸛雀樓》

【唐】暢當

迥臨飛鳥上,

高出世人間。

天勢圍平野,

河流入斷山。

據相關史料記載,作者在唐代宗大歷七年(772)進士擢第後,仕途不順,抱負抑鬱。在給好友韋應物的詩中寫道:「拙昧難容世,貧閒別有情」(《天柱隱所重答韋江州》)。從其中可以看清楚,詩人自視甚高,不甘隨波逐流,在困境中仍是饒有進取之情的。

首句「迥臨飛鳥上」,落筆是跟隨著觀察視線來走向,是一種向下俯察的角度。所以,此處的迥字是高的樣子,而臨字,則為來到或到達的意思。這一句描寫得非常傳神,把一個人驀然到達高處的震驚形色給表達出來了。

迥臨,有人解釋為遠道而來登臨鸛雀樓。在這裡,總覺得這樣釋意有些牽強。結合後面的「飛鳥上」三字,應當作為一種感受方為正確理解。這種感受是驚奇的,所以才會產生「迥臨」之感。

飛鳥當然是實際看見的,也可以當作一個參照物。鳥在天空飛翔,是高遠的象徵,就像現在在天空上接連不斷往來的飛機。詩人登高忽然來到鸛雀樓上,從平地到達高處,一剎那間產生恍惚的感覺,此刻彷彿比飛鳥都還要高遠了。

次句「高出世人間」,既是延續上一句的內容,繼續描繪眼前所見,主要還是說明突然登高之時的模樣和心理,同時也展示一下自己內心的種種想法。

此時此刻,詩人的內心情緒是複雜的。首先是寫實的,因為站得高所以看得遠,從高往下看,眼中景物當然是比平視看上去要小的。其次是虛妄的,來自於內心的感受,油然生出一種高大的感覺,彷彿天下皆在懷抱之內一般。

佛家有「出世」之說,遠離紅塵俗世,從此跳出五行,不在三界。這一刻的詩人是清高的,也是飄逸脫俗的,嚮往著與眾不同的生活理想。他想把所有的不堪都拋棄掉,過一種自由自在的日子。

末尾兩句「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筆觸從此調轉,由前面的某種虛幻,不真實或者心理姿態,開始落腳到實處,慢慢來描繪現實中存在的景物。也同時代表著,詩人的心理落差,逐漸平衡起來了。

這裡雖然只有十個字,但是所描寫的景象卻非常氣勢宏大。天空擺出的架勢非常強大,整個平野看上去處於一種弱小態勢,瞬間產生都似乎被包圍在裡面的情景;而遠方,緩緩流淌的黃河之水,慢慢地流進兩山斷裂的深處。

黃河水勢肯定不是弱勢的,可是由於登高遠望之後,視線所及之處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所以,此處用的「圍」字,極其能夠顯示目光所觸時的闊大感受;而「入」字,則化感受上的被動為主動,仍然把黃河水勢的強大給暗地裡顯現出來。

我們可以拿王之渙的詩與本詩相比較一下,就會豁然發現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前者由實到虛,結句盡顯詩人心得體會,上升到一種明顯的哲理趣味上來,從而意味深長;而後者,即本詩,則從虛到實,從心態失衡處回歸到現實境地,能夠很好地體悟到更為顯著的奮進狀態,使人覺察著詩人的心志氣象。

相關內容: 暢當王之渙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