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頲,字廷碩,唐朝時期宰相,也是個文學家。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蘇頲所作的《汾上驚秋》吧。
歲月從來波瀾不驚,緩緩如長河流淌不止,春去秋來,萬物生長,永遠不會因為某個片斷而恆久停留。所謂的「追趕季節的腳步」,只是浪漫的詩意想法,它領悟到的應當是人生之中那些最美好的時光。
人生足夠拚搏,為了留住記憶裡的場景,努力用筆墨繪畫,加油發明相機,最普遍的仍是千古文字流傳下來的驚艷詩文。美輪美奐的,只有幸或不幸的人生,永不磨滅。
《汾上驚秋》
【唐】蘇頲
北風吹白雲,
萬里渡汾河。
心緒逢搖落,
秋聲不可聞。
蘇頲(670年—727年),字廷碩,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縣)人,武則天大周朝進士。開元為相,與宋璟共理朝政。文章著稱當時,和張說齊名,人稱「燕許」,蓋因其封號許國公,張說封號燕國公。
「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汾河」,即景,摹自然瑰麗雄偉之風光。汾河,發於山西寧武縣西南管涔山,向西南流經河津縣入黃河,為第二大支流。相傳漢武帝在其地獲黃帝所鑄寶鼎,因祀后土,並泛舟汾河之上,飲宴賦詩,作《秋風辭》。
本詩大略寫成於開元11年,當時唐玄宗聽信張說的話,修復漢后土祠,進行相關祭祀。蘇頲為禮部侍郎隨行,並成此詩。詩人由現實進入歷史時空,目睹眼前狀況,不禁浮想聯翩,自主地開始兩相並列對比,種種感慨只可隱藏內心,處於一種欲說還休的遮蔽態勢。
此處,詩人巧妙化用漢武帝《秋風辭》的詩句「秋風起兮白雲飛」和「泛樓船兮濟河汾」,借詩意而抒發自己難以啟齒道出的深刻用意。這既是唐朝詩人的慣用寫詩方法,也表現出來詩人的窘境,只能大多利用漢代軼聞事跡來間接表達自己無法言喻的內涵。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抒情,狀胸懷不可名狀之愁緒。正是因為以上種種莫名情況,現實比夢想更加嚴厲,詩人無法暢快胸臆,如鯁在喉,就像明明將要玉堂春暖卻只能冰封萬里,硬生生地控制著心靈上需要陳述的強烈慾望。
秋天是收穫的時節,也是殘酷的季節,「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一切彷彿四季,人生也如此,自然有起有伏,有高有低,生死無常,福禍難測。所以此時此刻,眼前蕭瑟的景色,難免影響到詩人情緒,變化波動當然是不可避免。
所以「心緒逢搖落」的原因所在,既是源於自然感觀,更是想到現實情況,所以詩人自然而然地點明詩中題意「驚秋」,說明自己無法承受「秋聲」的「不可聞」。事實上,這「秋聲」恐怕並非只是自然的,可能還有來自於詩人沒法提起的「朝政」之嚴厲的肅秋。
詩題作《汾上驚秋》,其實詩人真正驚訝所在,並非自然界裡的那個季節之「秋」,反而是充滿了惶恐的人生之「秋」。他把自己的小心思隱匿於典故里,悄悄地述說著故事與人生,隱隱綽綽,若即若離,學山水畫大師留下一大片空白,讓人自己領悟。
藏而難露,宛轉委屈,貼身於這種結結巴巴的語境之內,我們需要用心地體會著詩人的尷尬處境,不禁使人愈發體悟到「生而為人,何等艱難」,卻唯有咬緊牙關,選擇匍匐前行。畢竟,人生負重,永遠在路上,哪怕小心翼翼,也得向前進。
相關內容: 蘇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