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代辛棄疾,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作者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歡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於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凶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鬥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
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係,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將上片「不知愁」的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於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願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閒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洩」,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裡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複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詞構思巧妙,寫少年時無愁「強說愁」和諳練世故後滿懷是愁卻又故意避而不談,生動真切。此詞上下片裡的「愁」含義是不盡相同的。「強說」的是春花秋月無病呻吟的閒愁;下片說的是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淺近的語句中,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的痛楚和矛盾,包含著深沉、憂鬱、激憤的感情,說明辛詞具有意境闊大,內容含量豐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