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魯智深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吳用智取生辰綱,實際是「蠢取」生辰綱,只不過他們是遇到了更蠢的青面獸楊志:一群凶神惡煞般的魯西南大漢卷,著舌頭裝濠州人;吳用在登記住店的時候,居然說哥七個都姓李,卻忘了托塔天王晁蓋在本地名頭響亮;七個販棗子的窮漢,居然滿不在乎地拿出五貫錢來買酒解渴,而楊志手下的精銳特種兵還要湊錢才買得起。
「智取」生辰綱一步一個破綻,青面獸楊志要是腦袋不少根弦,就決不會上當。但是楊志偏偏呆頭呆腦地喝了蒙汗藥酒,而且那蒙汗藥還是當著他的面攪進酒桶裡的——這就是吳用欺負楊志智商太低了。
去年的生辰綱已經被劫了一次了,所以今年梁中書才組建了這麼一支特種兵小隊,以楊志為隊長,就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但是楊志一出發就犯了一個錯誤:他沒有想著怎麼帶足給養,卻帶了幾根籐條——籐條肯定不能用來打劫匪,他帶籐條,肯定是要打自己人了。
很多讀者都說:楊志就是一隻毫無經驗的菜鳥,如果換武松來押運生辰綱,他用眼睛一看鼻子一聞,就能看出對面這七個傢伙形跡可疑,也能知道那酒裡下了蒙汗藥。
如果武松識破吳用的伎倆,他就會暴起發難,玉環步鴛鴦腳踢翻晁蓋劉唐,兩個虞候按住入雲龍公孫勝,那十一個精挑細選的特種兵,對付阮氏三雄也未必落下風。
只要不給公孫勝憋大招兒的機會,兩個拿朴刀的虞候也足以對付他——讀者諸君不要以為虞候就是碎催,在宋朝,虞候也是正式官職,「殿前九帥」中,就有三個都虞侯(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侍衛親軍步軍各有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一名,合稱殿前九帥,都有資格被稱為殿帥)。大名府虞候雖然級別較低,但是能被梁中書委以重任,說明也應該有點武功。
當然,公孫勝之所以不作法獨取生辰綱,可能也有道門規矩:五雷正法不能用來謀取不義之財,不能施法的公孫勝,戰鬥力會銳減九成。
總而言之一句話,無論是公孫勝還是吳用,都認為真刀實槍的明干,他們七個人打不過這支十五人特種兵小隊,這才用上了江湖下五門的蒙汗藥。
這時候也有人會問:同為朝廷軍官,青面獸楊志丟了生辰綱,如果換同樣沒有江湖經驗的花和尚魯智深去押運,結果又會如何?筆者認為,楊志押運生辰綱必然失敗,而魯智深押運就一定會成功,這就是御林軍跟野戰軍的區別。
魯智深跟楊志的本質不同,就是為人處世的原則:野戰軍出來的魯智深知道什麼是生死相托的戰友,而皇家衛隊御林軍小軍官楊志,卻只知道官大一級壓死人。
青面獸楊志是「五侯楊令公之孫、世代將門之後」,在天子腳下皇城之中,養成了官宦子弟媚上欺下的惡習。
說楊志媚上欺下,一點都沒冤枉他:丟了花石綱,他沒有主動承擔責任,而是收集了一擔金銀財寶,去向奸臣行賄,指望買通上級免罪復職。
都說梁山好漢寧折不彎,但是看楊志趴在高俅腳下敬獻禮物,青面獸也變成了哈士奇。
殺了潑皮牛二之後,楊志被充軍後進了貪官梁中書的府衙,「早晚慇勤,聽候使喚」,這才獲得梁中書賜予的「管軍提轄使」。「早晚慇勤,聽候使喚」,這八個字在楊志身上出現了兩次。
在梁中書面前俯首帖耳的青面哈士奇楊志,在押運生辰綱的時候,可是完全變了一副嘴臉,對十一個軍漢「輕則痛罵,重則籐條便打,逼趕要行。」
楊志揮動籐條的時候也沒想一想,不久之前,他自己的地位,還真不如這十一個下屬。
等到了黃泥崗,楊志這支十四人小部隊的軍心就散了,大家都在背後罵他:「動不動老大籐條打來。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們直恁地苦!我們挑著百十斤擔子,須不比你空手走的。你端得不把人當人!便是留守相公自來監押時,也容我們說一句。你好不知疼癢,只顧逞辦!」
官越小脾氣越大,閻王好見小鬼難搪。這就是大家對楊志的評價,也是歷朝歷代官場的常態。
按照楊志這種飛揚跋扈的脾氣,生辰綱不丟在黃泥崗,也會丟在別的地方。
但是換了渭州兵馬提轄魯智深(應該叫魯達,但是大家都習慣稱之為魯智深,咱們也別硬改了)來押運生辰綱,情況就會截然相反:從戰鬥部隊出來的魯智深,會把那十一個特種兵當戰友和兄弟,根本就不會產生那麼尖銳的矛盾,丟了生辰綱後,其餘的十四個人也不會一起往他身上潑髒水。
魯智深這個人看似大大咧咧沒心眼兒,那是因為沒有什麼事情能引起他的足夠重視。如果老種經略相公讓他押運十萬貫軍餉,他肯定滴酒不沾——種家軍一向紀律嚴明,魯智深能夠受到老種經略相公的信任,並把他派到渭州幫自己的兒子小種經略(書中說是父子,正史是兄弟),就足以證明魯智深不拘小節,但是大事不糊塗。
經歷過生死之戰的將士都知道,不論軍銜高低,大家都是同生共死的袍澤。如果有誰像楊志那樣抖威風耍橫,後背是要插滿暗箭的——張飛要不是「暴而無恩」,也不會被范疆張達暗殺了。
魯智深跟大相國寺那些偷菜為生的潑皮,也能殺豬宰羊沽酒買菜,席地而坐喝得不亦樂乎,就是在野戰軍中養成的良好習慣——精銳部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同甘共苦、同生共死。
這就是魯智深與楊志的本質區別:魯智深決不會站著說話不腰疼對部下非打即罵,他也許會搶著幫兄弟們挑擔子,大家一看老大如此義氣,自然會令行禁止,不會擅自湊錢買酒解渴——大家已經被楊志的籐條打得火冒三丈:管他能不能完成任務,東西丟了更好!
楊志一意孤行,所以十五個人的小隊伍,有十四個人在拆他的台。如果換了魯智深當老大,大家就會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十五個人三十隻眼睛,總會看出晁蓋吳用的破綻。
在「智取生辰綱」一節中,我們看出了魯智深跟楊志的本質不同,也看見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領導方式,至於其中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筆者不敢妄議,只能有請讀者諸君參詳:如果魯智深押運生辰綱,會不會平安到達京城?魯智深和楊志這樣的上級,您遇到過嗎?
相關內容: 魯智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