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古代,你想坐哪種車?古代的大車小車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車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據譙周《古史考》載:「黃帝作車,少昊駕車,禹時奚仲駕馬,仲又造車,廣其制度也」。可推斷,最原始的車應該是黃帝發明的,而奚仲則發明以馬為動力的車,並推廣。
其實,不管車起源於何時,或是誰發明了車,車首先是作為一種實用的器物被發明創造的,是為滿足人「衣食住行」裡的「行」而出現。為達到「引重致遠,以利天下」的用途,中國古車無論是在形制、材料,還是在裝飾的處理上,都力求能夠更好地滿足這種功能。
在甲骨文卜辭利,我們隨時可以找到象形字「車」,由輪、轅、輿等部件組成。輪,即車輪;轅,即車轅,也叫車軸;輿,即車廂。
古代用於交通出行的車,一般分大車與小車兩類。
大車一般指牛車,在漢朝之前其作用為裝載貨物。如《詩經·小雅·黍苗》:「我車我牛。」孔疏:「大車以駕牛。」《易·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服牛」與「引重」對照。
因此,乘坐牛車的人,一般為社會地位低下之人,不過也有例外。《詩.王風·大車》毛傳即說;「大車,大夫之車。」而唐孔穎達疏說得更明確:大車是大夫在外行使諸侯之職時所乘之車。據《漢書·食貨志》載:「天下既定,民亡蓋減,自天子不能具醇馴,而將相或乘牛車。」即漢朝剛建立時,天下還很窮,天子不能乘好馬,大官有的只能乘牛車。
小車則是指馬車。《論語·為政》:「大車無貌,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包鹹註:「大車,牛車。」「小車,四馬車。」大約馬、牛有等次之差,君女側用馬,臣則用牛,所以大夫乘牛車—大車。根據文獻記載,小車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輅。即天子之車。據《論語.衛靈公》載:「乘殷之輅」。邢昺疏:「殷車曰大輅,木輅也。」據《文選·張衡》載:「龍輅充庭」,薛註:「輅,天子之車也」又據清朝段玉裁說,「輅」字本作「路」。又據《白虎通·車拚》載:「路者,何謂也?路,大也。」
當然,大輅為帝王之車,有時也可賞賜予諸侯。如《左傳·嘻公》就載有,以晉文公功大,於是周王策命他為侯伯,所賜物品中就含「大輅之服」。
輦。最初是指人拉的車,如《詩經·小雅·黍苗》:「我任我輦。」鄭箋釋「輦」為「挽輦」,孔疏:「輦車,人挽以行,故雲挽輦。」
秦漢之後,輦就專指帝王之車了。如據《通典·禮·嘉》載:「秦以輦為人君之乘,漢因之。」而據《漢書·司馬遷傳》載:「僕賴先祖緒業,得待罪輦轂下」,又唐杜甫《哀江頭》「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杜牧《阿房宮賦》「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等等。
軒。一般為卿大夫所乘之車。如《左傳·閡公二年》載:「衛豁公好鶴,鶴有乘軒者。」杜預註:「軒,大夫車。」
軒車車藩文彩華麗,因此又叫「文軒」。據《墨子·公輸》載:「今有人於此,捨其文軒,鄰有敝肇而欲竊之。」
「軒」有時和「冕」連用,象徵貴族。如《莊子·繕性》:「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這裡的「軒冕」是貴族。
軺。主要為一般小吏外出辦理公事或郵異傳遞公文時乘坐。《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歷二年下記:「粵自世修歡契,時遣使軺。」這是很典型的例子。軺車一馬雙轅,行駛便利;輿上有蓋,而四周無屏蔽,故利於遙望,觀覽。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三百十五首》之一百五十四:「高秋那得吳虹生,乘軺西子湖邊行。」此可見軺車輕便而適於觀覽的特性。
輶。一種輕便車,車廂上有傘蓋,四面無帷。據《詩·秦鳳·馳戴》載:「輶車蠻鎮。」毛傳:「輶,輕車。」
又清代高其悼《碧雲寺》載:「作詩述胸臆,以侯采風輶。」便很能說明輶的用途。因輶、軒形同,因此二者可連文,如應韻《鳳俗通序》就載:「周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漢揚雄也著有《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
輜。四周圍有帷慢,供貴族婦女乘坐。如《急就篇》載:「輜軺轅軸。」顏師古注云:「輜,衣車,四面皆蔽也。」可見輜車有隱藏的功能。又據《史記·孫膜傳》載: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師,可能是因孫臏受過刑罰,「刑餘之人」不適宜做軍師而出來活動,就「居輜車中,坐為計謀。」此外,漢語裡「輜重」一詞,可知輜車還是一種貨車,一般裝載軍需品,《釋名·釋車》就載:「輜車,載輜重。」
軿。軿與輜車差別不大,四周也圍有屏障,因此「輜軿」可以連起來組成一詞。如《後漢書·袁紹傳》載:「輜軿柴轂,填接街陌。」漢代以後,軿專稱貴族婦女乘坐的車子。如《後漢書·輿服志上》載:「太皇太后、皇太后……一非法駕,則乘紫罽軿車。」又宋蘇軾《陌上花三首》之二:「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軿來。」
此外,還有安車、棧車、役車等。
實際上,由於年代久遠,古車已無實物。因此,想要對古車有深入研究,還得依賴考古出土的大量古車輿實物。1988年,在太原晉卿趙鞅墓發現了迄今最為完整的東周車馬坑,為研究我國古車的製作工藝、發展,提供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現在,如果穿越回古代,你會想坐哪種古車出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