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搜神記·三星高照之福星

新搜神記·三星高照之福星

新搜神記·三星高照之福星

生肖民俗

綿陽梓潼文昌大廟洞經樂班

  古人認為浩渺無際的星空是眾神的居所,每一點星光都是一位星辰之神。星辰之神雖然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卻被認為是地上萬物的主宰。起初人們把天上星辰想像成恐怖的怪獸模樣。道教興起,他們也被晉陞官職,統稱為星官。其中有三位星官的職責最為重要:他們分別是專門賜予福氣好運的福星,負責加官晉爵的祿星,保佑人們長生不老的壽星。三位合稱福祿壽三星。

  木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稱之為歲星或者福星。

  由於人們常在東方看到木星升起,而五行觀念中東方屬木,所以就稱之為木星,他的星神名為歲星神。

  《天官·星占》裡講:木星照耀的國度,賜幅於君王,保佑他政權穩定。

  星相家們近而引申為:「歲星所照,能降福於民」是說歲星照耀的地方,百姓也能夠得到好運和幸福。看來早在西漢以來,人們就把木星作為賜福之星看待。

  可天上星辰數不勝數,為什麼偏偏選中木星作為福星呢?或許是人們看重他的明亮出眾,引人注目。

  但明亮還不是人們選中他的主要原因。木星不僅是看上去很美,還有重要的實際功用。

彭祖八卦像

  那就是他的另一個名字「歲星」所標示的含義:用來紀年和修訂曆法。古人發現在每晚同一時刻觀察木星,他的位置都有微小差別,但變化量極小,不易察覺。如果以年度為單位來作比較,這個變化就非常明顯。

  而這種變化的週期是恆定的,因此在古代天文學家眼中,木星就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性。在他們看來,天空就像是一個大時鐘,木星就像是大時鐘的指針。只不過它轉一圈不是12小時而是12年。古代天文學家用這座大鐘作大跨度時間的調整校正,以修訂曆法。

  不僅如此古人還發現木星與農業收成有某種關聯。《淮南子·天文訓》中有一段文字講到木星12年週期。大意是歲星所在的地方,保證五穀豐登,第三年會有饑荒,第六年進入衰落,第十二年開始興盛。

  古人觀察發現在木星活動的12年週期當中,氣候也呈現週期性變化。而氣候對農業生產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在《史記》,《漢書》等史書中,明確記載歲星是主管農業的星官,地位極為崇高。

  以《史記·天官書》中的記載來看,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政府專門建造的廟宇來供奉歲星,而且這種祭祀制度一直持續到晚清,在紫禁城南的仙農壇旁邊就有一座祭祀歲星的大殿,每到金秋時節,皇帝率領文武百官在此舉行盛大儀式,祈求歲星賜福天下,保佑五穀豐登。

  民以食為天,豐收當然是福,因此歲星後來被賦予福星稱號自然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然而這位賜福的歲星神,還有一個令人恐懼的別名,叫做太歲。俗語裡講太歲頭上不能動土,說的就是這位太歲星神。為什麼寄托人們美好心願的福星,居然還有太歲的凶神一面呢?

  這是現存最古老的星官畫像,繪製於一千三百年前唐朝開元時期。名為《五星二十八宿圖》,裡邊描繪金木水火土五星和二十八位星神形象。排在眾星之首的福星,卻有著一付怪獸模樣,他的頭部似虎非虎,一雙豹目圓睜,身著一襲簡樸長衫,盤膝而坐,又酷似一位讀書人。他的代步工具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居然是一匹碩大的野豬。

三星

  歲星排在首位,足見他地位的崇高。旁注文字中還詳細地記錄祭祀制度,祭祀歲星的等級也是最高的。這幅畫像的作者梁令瓚是中國古代天文技術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中唐時期,著名的天文儀器製造家,也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畫家。

  可是無論如何我們也無法將福氣、好運這樣的字眼,與他所畫的怪獸形象聯繫起來。為什麼早期福星形象與今天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讓我們從那句人盡皆知的俗語說起,太歲頭上不能動土。

  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觀念,也是源自古人對木星的觀察。照古代占星家的理解--歲星,也就是木星並非總在天上,白天裡他是在地上的行宮居住。只是到夜幕降臨,歲星才騰空而起,開始一晚的巡天旅行。天亮時他又回到地面,取道陸路返回行宮休息。如此這般,週而復始。

  當然這行宮所處的方位也因年度和月份不同而有所變化。因此人們在破土動工蓋房以前都會請教風水先生,問清歲星今天所處方位,以防掘到他地下的行宮----這叫衝撞太歲----也就是太歲頭上動土。這種迷信的說法在唐以來的風水堪輿書籍中都有記載,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然而這理論卻存在一個明顯自相矛盾之處,那就是對太歲所在方向的判定,因為方向只是相對概念。

  唐代文人筆記《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一個太歲現身大開殺戒的故事:有個叫王豐的人,在院中掘地挖坑發現一團怪肉,在土下營營蠕動。他非常害怕,趕忙將土回填。但怪肉卻越長越大,無法蓋住,王豐急忙逃走。到了晚上,怪肉居然闖入家中,越長越大擠滿整個房間。王豐一家人慘遭毒手,無一倖免。

  這位唐朝人無意間冒犯了太歲,果然遭受嚴厲的報復,搞得家破人亡。

  這種被稱為太歲的肉塊在瀋陽市也發現了一塊。顯微鏡下的觀察解開了千年的太歲之謎。農業專家的鑒定結果:這是一種罕見的復合菌聚生體,他雖然沒有手腳內臟不是動物;也沒有根系枝葉不是植物;但他是有生命的,與蘑菇,靈芝,茯苓相近,同屬菌類大家族。

三星

  但這怪肉不一定需要氧氣和陽光,也沒有根系攝入周圍土壤裡的礦物質和有機養分,在空氣中能夠迅速生長。

  也許就是因為這奇特的種種,使唐朝人們迷惑不解,進而心生畏懼----後來風水先生索性把他與歲星信仰聯繫起來,最終使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廣為流傳。

  於是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唐朝時歲星神同時具備吉祥和凶險的兩面性。虔誠供奉可以得福,輕漫冒犯必遭災禍。但隨著太歲神凶險一面被民間故事越傳越離奇,人們反而忘記歲星原來的賜福星官身份。畏懼之餘也就對他敬而遠之,從此福星與這位令人敬畏的歲星分道揚鑣,人們轉而去尋找其他能夠寄托福氣和好運的偶像。

  與太歲凶神形象分道揚鑣,福星再一次轉變是從唐朝開始。《新唐書》裡記錄了一個真實的清官故事,一位唐朝官員後來成了福星的人間化身之一。

  中唐德宗時期,也就是公元790年前後。湖南道州,一位年輕的官員走馬上任。這位官員是新來的道州刺史,名叫陽城。據《新唐書·陽城傳》記載:他是唐德宗時進士,原來官職是諫議大夫,為人耿直。因彈劾權奸被降職為道州刺史。他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道州百姓免罷黜了一項惡俗---進貢侏儒。

  封建社會,照例每年都要進貢土特產品給皇帝,稱為任土貢。而道州的土特產與眾不同---把身材矮小的人作為貢品送到宮中作太監。

三星吉祥

  道州並無那麼多侏儒。歷任刺史或為了逢迎皇帝,或迫於淫威,便把好端端的兒童置身於陶罐中,只露出頭部,由專人供給飲食,用這種殘酷手段製造畸形侏儒進貢,滿足皇帝荒唐的需求。

  新任道州刺史陽城的到來,使百姓看到希望。陽城首次提出取消進貢侏儒慣例,冒死上書給當朝皇帝,拒絕上貢。他說:首先,歷代典章制度沒有下屬必須上貢矮奴的規定。此外,即便道州有身材矮小的百姓,他們也只是矮民,而不是什麼矮奴。

  這個真實的故事後來被大詩人白居易寫進《道州民》詩中: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無矮奴。

  陽城一番義正詞嚴的申述,或許是令當時皇帝良心發現,抑或是畏懼朝野反對呼聲,進貢矮民的事後來也就不了了之。

  人們感激這位救民水火的父母官,於是建廟供奉。又因為陽城令道州百姓母子團圓,重獲家庭幸福,於是敬奉他為福神,陽城廟也稱作福神廟。

山西稷神廟壁畫文昌--眾星官

  星官消除天災,好官免去人禍。於是唐朝以後,天上福星與人間的好官陽城,漸漸合二為一。清官身份的福星從此誕生。

  在500年後元朝道教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這位福神陽城,完全是溫厚的長者形象,已經非常接近現在的福星樣子。

  很多人認為人的五官長相蘊含命運的玄機。未來能否大福大貴,相面大師一望便知。但有福相只是基本條件,更重要的,是能被上天選中。方法就是要拜神,拜那位專管此事的神明,賜福的天官。

  南嶽衡山的三官殿,供奉著三位神:分別是天地水三官,中間一位就是賜福的天官。從宋元以來,賜福天官的名望越來越高,漸漸取代過去歲星神和福神陽城,成為新一任福星。

  這位後起之秀,為什麼能成為人所共認的福星呢?

  這還要從天地水三官信仰起源說起。

范進的房子

  三官信仰,淵源很早。東漢末張道陵自稱得到太上老君的真傳,開創了五斗米道。為吸引更多當地的信徒,他把民間天地水的自然崇拜納入自己的教義系統中。他的道徒中有兩個職務最為重要,祭酒和鬼吏。

  祭酒主要負責講授老子的《道德經》;而鬼吏則負責為人治病消災。具體辦法是:將病人的姓名和懺悔的意思,寫成文書,一式三份,一份呈給天官,放在山頂;一份呈給地官,埋在地下;一份呈給水官,浸在水中。這叫做「三官手書」,宣稱這三官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也就是說天官賜予福運,地官寬恕罪惡,水官消解災難。道教宣揚的三官信仰流傳深遠,尤以天官賜福的說法最得人心。甚至貴為天子也篤信天官賜福的說法。

  1982年5月,河南省登封縣一個農民在中岳嵩山峻極峰頂的石縫中,發現了一通唐朝武則天時的金簡,內容是乞求天官為武則天免罪賜福。

  1994年在南嶽衡山,也發現宋徽宗時投在山崖上的內容相近的金簡。這藏於峰頂的事實,正是「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向天官求福的印證。

  道教的一項全新策劃重新塑造天官形象,也決定他將來的演化之路。這天地水三官三位一體,很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策劃的開始,是將他們塑造為有名有姓的人,知名度越高越好。於是中華的三位始祖---堯、舜、禹成為最佳人選。堯帝資格最老,他觀天象以定四時節氣,與天的觀念很相合。舜帝巡遊四方劃分天下為十二州,教民勤於農牧,合於地之厚德。而大禹治水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替代原來的水官順理成章。

  但精彩之處還在後面,道教策劃的真實意圖在於塑造永恆的崇拜偶像,並且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將三官信仰深深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這種方式就是節日。

壽筵試驗

  道教著作《歷代神仙通鑒》中把天地水三官誕生神話和三個重要民俗節日聯繫在一起。書中說到,元始天尊吸取天地間精華之氣,在體內孕化成靈胎聖體。在農曆正月十五日,堯帝降生。七月十五日,舜帝降生。十月十五日,大禹帝降生。他們三位的生日後來成為三個重要的民俗節日,即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

  尤其是天官的生日正月十五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至今還是最有影響的民俗節日之一。

  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中,賜福的天官終於降下凡塵。過去他是高坐在廟宇中的威嚴天官,接受帝王虔誠的供奉。現在他是裝束富貴華麗,和顏悅色的福星;無論是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福星往往粉墨登場,慇勤地為觀眾送來好運和福氣。

  這就是福星奇特的演化之路:

  最初他發源於先民對木星的星辰自然崇拜。西漢以來,他是保佑豐收的賜福星官---歲星。但唐朝時,太歲神的凶險一面被過度傳揚,大大削弱了歲星的賜福意蘊,人們轉而把納福迎祥的願望寄托在一位人間好官陽城身上,認為他就是福星下凡來救苦救難。明清以來,道教神系中的天官後來居上,最終成為人所共認的賜福天官---福星。

  福星與祿星和壽星一起頻頻亮相,成為最受民眾歡迎的吉祥星官組合。
祿星,顧名思義,是主管功名利祿的星官。和天官福星一樣,他也是由一顆星辰演化而來。但他的形象變化卻遠比福星要複雜許多:有人認為他就是著名的文昌星也稱文曲星,保佑考生金榜題名。也有人認為他原本是一位身懷絕技的道士,擅長彈弓射擊,百發百中。還有人認為他就是那位著名的美男子兼亡國之君—,五代時期後蜀皇帝孟昶。因為他英俊瀟灑的形象,博得眾多女性的好感,最終又附會他為最出名的送子神仙--張仙。   人們有著怎樣的願望,又是如何在祿星的演變當中得以實現?探尋祿星演化的傳奇經歷,將會找到答案。   祿星,位於北天球北斗七星的正前方。因為總與北斗七星相伴升起,比較容易找到。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有一段文字講到祿星,大意是說:北斗七星正前方這六顆星統稱文昌宮,裡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祿的祿星。   古代人把天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圓形屋頂,所有星辰都在上面巡遊。但人們發現有一處是不動的,幾乎所有星辰都圍繞這裡旋轉,這裡就是天的中心,是天上皇帝的皇宮所在地。古代星相家稱之為紫微宮,與人間的紫禁城遙相呼應,是尊貴的帝王居所。   左右兩列分別是紫微左垣和紫微右垣,垣是城牆的意思,他們就像是皇宮的城牆。城牆外面有一駕馬車整裝待發,這就是北斗七星。而陪同天帝巡視四方的,自然被想像成皇帝的文臣武將。   在古代天文家看來,星辰運行規律所體現的社會秩序,與人間帝王社會毫無二致。就連星官名稱也能與人間的官職一一對應:頭兩位是武官,分別管對外戰爭和國內安全,對應西漢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和公安部長。貴相是丞相,司命,司中是神職人員,大祭司。排在最後的司祿,對應西漢的吏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人事部長…」   雖然遠自西漢時期,祿星--這個遙遠的天體就被賦予主管功名利祿的職責,但那時他的地位並不高。司馬遷把他排在文昌宮六顆星裡的最末一位。 狀元及第   但是進入隋唐時期以後,科舉制度興起,祿星開始走紅。科舉考試使平民百姓有機會靠讀書做官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幸運者只是一小部分人,但畢竟給了人們一線希望。   然而這是一條太過狹窄的羊腸小路,求之不得,自然會尋求神靈的幫助。於是文昌宮裡的那顆祿星就顯得特別明亮。既然他負責天上宮廷裡的人事選拔工作,也一定會能保佑讀書人金榜題名。   到了北宋,文昌宮所具有的職能更為單一。曾經最受重視的主管人間壽命的功能已被其他神取代。而這文昌二字又實在是太符合儒生們以文章求取功名、做官發達的迫切願望。於是文昌星漸漸成為祿星的代名詞。祿星的演化進入第二個階段,文昌星官。   四川綿陽梓潼縣,七曲山文昌大廟。現存最古老的文昌廟,也是天下所有文昌廟的祖庭。宋代鑄成的鑄鐵神像,每尊重達一萬兩千斤。或許因為他過於沉重,難以損毀,躲過了千百年的刀兵戰火,得以保存至今。也因此使我們有幸一睹千年前文昌星的廬山真面目。   宋代文昌星形象是一派朝廷大員氣度。幾位辦事員和貼身僮僕侍立左右,更襯托他高貴不凡身份。廟中獨佔鰲頭,蟾宮折桂種種吉祥圖案隨處可見,營造金榜題名美好意境。   這裡是歷代讀書人的許願福地,文昌星是他們的幸運之星。對於宋代讀書人而言,面前這位文昌星已不僅是遠在天邊的星官,還是一位有名有姓的人間神,名叫張亞子,是晉朝時一位功勳卓著的勇將,是梓潼本地人,戰死後被奉為神明,尊為梓潼神。   公元1114年前後,篤信道教的宋徽宗主持了一次規模盛大的道教大會。有近千名道士參加,又稱為千道會。會議內容是舉行請神儀式。道士們詔告天地,各顯身手,延請各路神仙下界。下凡的各路神仙不僅享用豐富的祭祀供品,還被一一加封新的官職。   一位來自巴蜀的神明,格外引人矚目,他就是梓潼神張亞子。大會討論一致通過,詔封他為掌管天上文昌宮的神,並兼職負責人間的功名官祿。天上的文昌星官,從此有了一個人間神的身份。 風水先生泥塑   道教策劃的這次封神活動,是文昌星演化過程的轉折點。但是為什麼要選擇遠在巴蜀之地的一位地方神來擔任祿星在人間的代言人呢?   這是因為梓潼神張亞子,在當時讀書人中具有很高聲望。傳說他獨具慧眼,能在萬千人中分辨出哪一位將來會做宰相。而他暗示的方式就是以風雨相送。北宋蔡滌所著《鐵圍山叢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宋代大文豪王安石在幼年時陪同父親出門遠遊,途經梓潼文昌廟,這時突然風雨大作。父子二人趕忙進廟躲避但這風雨卻讓廟中一位書生非常興奮。   這位書生非常高興,進而有些自負輕狂,結果在考場上連遭敗績、名落孫山,沒有被朝廷錄取。失意的書生再次來到梓潼文昌廟,並向當地守廟人抱怨,說風雨送貴人的說法根本就不靈驗,守廟人也迷惑不解--難道梓潼深圳的不靈了嗎?直到若干年後,王安石高中狀元,後來又一直做到宰相,梓潼人們才恍然大悟,風雨送貴人的說法果然靈驗,只不過這貴人不是那位倒霉的書生,而是當時才七八歲的少年王安石。   在宋代文人筆記和民間故事中,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其實,梓潼神張亞子之所以被讀書人奉若神明,是因為梓潼所處獨特的地理位置。這裡是古代巴蜀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讀書人進京趕考必會路經這座文昌廟。焚香禮拜,許下心願,稍事休息,然後繼續趕路。久而久之,香火漸漸旺盛。穿鑿附會,求神應驗的故事也就應運而生。   道教不失時機地把梓潼神和文昌星官合二為一。梓潼神文昌星張亞子隨後被納入到道教的神仙譜系中,並且在最尊貴的玉皇大帝身邊謀得一席之地。在南宋的道教神話中,文昌星張亞子的職責相當於玉皇大帝的私人秘書。負責起草御旨詔令,並且專職安排天上以及人間的官祿陞遷。到了南宋末年,他的地位更上升為文昌帝君。祿星的演化進入最輝煌的階段。   但是隨著他地位不斷攀升,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在福祿壽三星畫像中,天官福星位居中央,自然是擁有帝王之尊。而文昌星榮升帝位,也應當是帝王的裝束才對,可如此一來,兩者角色就很難區分開來。此外,到明清時代,文昌帝君已是天下讀書人最敬重的功名考試神,他的聲望直追萬世師表的孔聖人。要他屈尊在天官福星手下,的確有失體統。為了避免這尷尬的場面,另一種身份的祿星粉墨登場,這就是員外郎祿星。   員外郎,簡稱員外。在現在人的觀念裡,員外是大地主和富翁的代名詞,而且多少有些為富不仁的貶義傾向,但在古代的確有這樣一種官職稱為員外郎,還一度還與科舉考試密切相關。   唐朝貞觀時期以前,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就曾是由員外郎擔任,全稱是考功員外郎。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認為員外郎位望較輕,改為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考,以後成為定制。 鶴鳴山破敗的三官殿   到了明朝以後,員外郎成為一種閒職,不在與科舉相關,並漸漸和財富聯繫在一起。只要肯花銀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   財富是得到仕途功名的捷徑,而頭懸樑錐刺骨,十年寒窗之苦盡可以統統免去。員外郎作為祿星,由他來保佑讀書人狀元及第、金榜題名,這多少有些諷刺意味。   但即便是如此塑造,還是不能解決角色重複的問題。因為在戲劇舞台上,員外的服裝和普通朝廷官員的日常便裝難以區分。而且員外身份的財富意味,也並非獨一無二。福星的尊貴其實已包含富貴的含義,祿星的員外角色的確處境尷尬。窮則生變,祿星又開始擔當全新角色---送子的神仙。   在明朝初年的戲劇唱本中,就開始出現「祿星抱子下凡塵」的唱詞。看來早在四五百年前,祿星就已經成為送子的神仙。   但這送子的職能,卻有些來歷不明。看來祿星的送子職能並非自身具備,而是另有出處。   在流傳的民間故事裡,祿星被稱為送子張仙,一位姓張的神仙。《歷代神仙通鑒》記載,這位張仙是五代時期一位道士,名為張遠霄。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他有一門絕技最堪稱道,擅長彈弓射擊,百發百中。而射擊的目標正是那些作亂人間的妖魔鬼怪,五代至北宋時期,他在巴蜀地區已經小有名氣。那麼這位張道士後來又是怎樣成為送子的張仙呢? 宏文司祿牌子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舉兵伐蜀,大獲全勝。後蜀皇帝孟昶淪為階下囚被俘虜押送到北宋首都開封汴梁。陪伴孟昶的還有他心愛的妃子--絕世美貌的花蕊夫人。被趙匡胤軟禁以後,孟昶與花蕊夫人兩人廝守深宮、相依為命。不料趙匡胤卻偏偏垂情於花蕊夫人的美貌,孟昶的厄運於是降臨。在一次郊外狩獵中,孟昶意外地被弓箭誤傷,不治身亡。噩耗傳來,花蕊夫人,傷心欲碎。趙匡胤怕她尋短見,趕忙接到後宮,派人日夜看護,希望花蕊夫人回心轉意,傾情自己。但花蕊夫人仍不能忘記愛夫孟昶,暗自請畫家繪製孟昶的畫像,以寄托思念之情。為了防止被人識出,還特意給孟昶改換一身武官裝扮,彎弓射箭的樣子。然而畫像上的英俊相貌還是引起趙匡胤的懷疑。   一次花蕊夫人獨自面對畫像默默流淚,被趙匡胤看到,於是盤問畫中人名字身份。花蕊夫人靈機一動謊稱這就是蜀中著名的神仙張仙,供奉他可以保佑早生貴子。這件事後來在宮中流傳開來,於是張道士被褪去道袍,換上一身戎裝,並擁有了孟昶英俊瀟灑的美男子扮相,從此以送子的張仙聞名於世。   這個故事雖不見於正史,真偽難辨。但北宋之初張仙送子的說法已風行於世,卻是不爭的事實。北宋文人筆記中記載了另一則張仙送子的應驗故事,而且張仙送的還是北宋的一代文豪蘇東坡和他的弟弟蘇轍。   蘇東坡和蘇轍兩兄弟參加同一年科舉考試,在同一個考場上兄弟倆雙雙高中進士,一時轟動朝野。早在兩兄弟出生以前,有一次蘇洵夢見張仙彎弓向天射擊,連發兩彈。蘇洵不解其義,趕忙恭敬詢問,張仙也不作答,隱身而去。直至今日兩兄弟雙雙高中,蘇洵才恍然大悟。原來張仙早就托夢許諾,日後必然雙雙得中。蘇洵為此還寫過一首名為《張仙贊》的長詩,以表謝意。   但蘇洵仍未道出張仙演變為祿星的真正原因。其實答案就隱藏在年畫當中。   這是一幅清代的濰坊年畫。張仙被一群小娃娃簇擁中央,他彎弓向天,目標是雲間一條黑犬。名為天狗,它是古代一個星宿的名稱。古代神話中,天狗和人間的家犬一樣也是專職看家護院。但天狗比家犬管得更寬,它是天帝忠實的看門狗,監視星官們的行動是他的職責。但這卻招致人們的憤怒。因為古代民俗觀念中,所有金榜題名的大人物都是天上的星官下凡托生來的。而這條天狗把守天門,阻擋星官下界投胎之路,分明是與天下望子成龍的父母作對。   於是古代星相家們又相應地將天上星宿作一番重新調整。在天狗前方特意安置一張弓箭,名為弧矢星。弓滿似月,箭在弦上,正對天狗的頭部。但這似乎不太奏效,因為人們發現孩子們小時候都聰明伶俐,可長大以後卻往往不喜好讀書,中狀元的只是極少數人。於是人們懷疑弧矢星沒有看住天狗,他又下界來破壞孩子們的錦繡前程。因此這位神射手張神仙的出現,可以說是恰逢其時。他既能保佑天上星官順利托生平民百姓之家,又能保佑孩子將來高中狀元的錦繡前程。於是張仙成為人們愛戴的送子神仙,隨後加入三星陣容。以其獨一無二的送子職能,取代原來的員外郎,擔當起新一任祿星神職。 福天官   祿星,從一顆普通星辰,下凡人間,演化為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科舉考試神,又融合了張道士和後蜀皇帝孟昶的神話故事,搖身一變成為送子的張仙。   祿星的傳奇演變經歷,獨具迷人魅力。最終使他成為福祿壽三星中,不可或缺的一顆燦爛明星。

福祿壽三星中的壽星老人,是一身平民裝扮慈眉善目,和藹可親,但在古代,他卻曾經是地位崇高的威嚴星官。

  壽星老人,有著怎樣的演變經歷,如何從一位威嚴的星官,演化為最和藹可親的世俗神仙?

  南極老人星,天文學裡的名字是船底座α 星,位於南半天球南緯50度左右,在中國北方地區其實很難看到。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記載,秦朝統一天下時就開始在首都咸陽建造壽星祠,供奉南極老人星。但供奉他的理由,卻與今天大不相同。大意是說見到壽星,天下太平;見不到就預示會有戰亂發生。早期星相著作中,也講到如果老人星顏色越是暗淡,甚至完全不見,就預示將有戰亂發生。

  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確短暫而稀少。幾十年一亂一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這顆時隱時現的老人星恰是這種動盪局面的絕好像征。但僅僅是象徵還遠遠不夠,古人觀天象,占星氣,都是有很強的實用功利目的。

  那麼南極老人星的實用價值在哪裡呢?或許就在於他的老年人身份,和他能夠承載一種重要的倫理價值觀念---那就是尊老、孝道。

  東漢明帝在位期間,曾主持一次祭祀壽星儀式。他親自奉獻供品,宣讀表達敬意的祭文。同時還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會,與會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滿70歲,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有資格成為漢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後,皇帝還贈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這件盛事記錄在《漢書·禮儀志》中,同時敬奉天上的壽星和人間的長壽老人,是漢明帝的一大創舉。

  尊老敬老,是善良天性的體現。而漢明帝借此機會展示自己尊老美德,無疑是希圖籠絡人心的政治秀。不僅僅是提倡,漢明帝還賦予老年人特權。宴會上頒發的王杖就是證明。

四川彭山彭祖墓
   王杖,也稱為鳩杖,因為手杖的頂端是斑鳩鳥的雕像。皇帝贈送鳩杖給老年人,據說因為斑鳩是不噎之鳥,意思可能是祝願老年人飲食安康,健康長壽。那麼這柄手杖代表怎樣的特權呢?

  1981年甘肅武威發現一批漢代竹簡,上面記載了若干刑事案件,其中幾樁就涉及持王杖的特權老人。第一樁說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毆打持杖老人,後來被判斬首棄屍於鬧市。第二樁說的是一位漢朝鄉級的基層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觸犯法律的嫌疑,擅自扣留老人。雖然沒有毆打行為,結果也被處以極刑,斬首示眾。從這兩樁案件的判決結果來看,都顯示出對持杖老人的有意偏袒。而另一些竹簡上記載的漢代商業法令中我們還發現,在生意場上,持杖老人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公元前32年漢成帝頒布的詔令中規定:老年夫妻無兒女供養者可獲准經營酒類生意,並且一律免稅。有自願照料孤寡老人的生意人也可獲得免稅待遇,特許免稅開店賣酒。

  統觀兩漢典章制度文獻,類似的詔令時有記述。為什麼僅僅因為年老就可以擁有特權,又為什麼兩漢政府從嚴立法,來強制推行尊老孝道呢?

  這是因為尊老不僅是一種美德,它所派生出的孝道倫理還是封建王朝的治國之本。孝道的核心是服從父權。在儒家提倡的天地君親師五倫中,君臣關係等同於父子關係。那麼提倡孝道實際上就是褒揚忠臣品格。

  既然南極老人星承擔如此重要的教化任務,古代星象家說他是關乎國運興衰的壽星,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濃重的政治色彩卻使他偏離祈願長壽的本義。普通人更關心的是自己如何才能長生不老。於是道教提供解決之道,方法是塑造一位長壽有道的成功實踐者。

  四川眉山市彭山鎮,《華陽國志》記載是彭祖的故鄉。對彭山人來說天上的壽星就是人間的彭祖,因為他保持著最高長壽紀錄-----767歲。這種說法來自東晉葛洪的道教著作《神仙傳》。

  767歲的高齡自然是不可信的,但歷史上彭祖似乎確有其人。《史記·楚世家》記載了他的顯赫出身,他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孫子。算起來從夏朝至商朝統共活了近800歲。而有關他的長壽故事早在秦漢以前就已流傳。屈原的長詩《天問》中就曾提到他,孔子和莊周在自己的著作中也都將他視為長壽的典範。

  彭祖雖然不是天上星官,但人們確信他掌握了一套養生的方法,是真實生活中靠修煉獲得長生不老的成功者。這也是人們將他與壽星合二為一的原因。

  可以活到767歲,這是怎樣一種長生不老的養生術?

太歲怪肉
   《莊子·刻意》中有記載:吐故納新,熊經鳥伸,導引之術,彭祖壽考者好之。吐故納新是說用意念調節呼吸,熊經鳥伸和導引又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熊經是指模仿熊攀援的動作,所謂鳥伸是指模仿鳥類尤其是鶴展翅引頸的姿態。由此可知,彭祖的導引術實際上是一種模仿動物形體動作的健身體操。

  先秦道家認為天地是不朽和永恆的。天地化生萬物、孕育生命,這是天地至仁至善之大德。人們認為天是仁慈的,本來在賦予生命的同時也教給人們長壽之術。可是後來人們沉浸在各種物慾功利帶來的膚淺快樂中不能自拔,於是漸漸失去了長壽本能。但還是有補救辦法,那就是道法自然,向自然界的動物們學習。

  模仿熊,是因為他能在冬眠期長達數月不進食,養生家認為這是因為他通曉食氣辟榖之術。模仿鶴的理由似乎是看中他的優雅,和扶搖升空時自在逍遙;或許人們想像自己得道成仙那一刻,也應當像仙鶴那樣優哉游哉。

  魏晉以來,道教的養生理論漸成體系。托名彭祖的著述多達數十部,有《彭祖養性經》、《彭祖攝生養性論》及《彭祖養性備急方》等。除了導引氣功,煉丹術,中醫中藥等養生療病理論以外,還涉及烹飪飲食,和房中術。

  道教經典中早就談到人的這兩種生理需求「食、色,性也」,認為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慾望。與儒家視之為洪水猛獸的態度截然相反,彭祖養生術不避諱談食談色,並將其作為重要的修煉內容。

  所謂食,是指飲食烹飪術。過去廚師行業將彭祖作為祖師爺,在每年農曆---傳說彭祖生日那天,全國的烹飪大師齊聚徐州城東門外的彭祖廟,拜謁祖師爺彭祖。因為彭祖是有記載以來的第一位美食家和技藝高超的廚師。早在屈原的《天問》中,就提到彭祖調製野雞羹獻給堯帝的著名典故。

太歲甲馬
   彭祖烹飪手藝之高超,居然可以治癒厭食頑症,那麼吃出健康長壽的觀念也就很容易被人們接受。

  飲食烹飪術隨即被納入養生理論,並與導引健身相輔相成。模仿長壽動物的形體動作可以長生不老,而另一種更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它吃下肚去。於是所謂長壽動物如烏龜,鹿,鱉都成了長壽滋補品,借助導引體操和烹飪美食達到健身長壽目的,可謂是雙管齊下。

  那麼房中術,為什麼也被看做養生理論的重要內容呢?這是因為古人將男女比附於天地,天地交接化生萬物,男女接合傳宗接代,所以男女交合是模仿天地的陰陽調和之道。以道教養生理論看來,房中術也是長生不老的修煉方法。

  由於道教養生觀念的融入,也使壽星形象發生相應的改變。最突出要數他碩大無朋的腦門。這是山西永樂宮壁畫,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壽星形象。在永樂宮中上千位神仙中,我們一眼就能將他認出,就是因為他那超級的大腦門兒。

  關於大腦門的來歷,有多種猜測,有人認為大腦門來自返老還童現象,老人和小孩有諸多體貌特徵上的相似。比如初生嬰兒頭髮稀少,老年人也是一樣。而頭髮少自然額頭就顯得很大。

  壽星的大腦門,也與古代養生術所營造的長壽意象緊密相關。比如丹頂鶴頭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壽桃,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上特供的長壽仙果,傳說是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食用後立刻成仙長生不老。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種長壽意象融合疊加,最終造就了壽星的大腦門。

  壽星的手杖的變化則顯示他政治教化功能的削弱。原來象徵特權的雕有斑鳩的王杖,換成一柄桃木的手杖。據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民間傳說在大地的東北方是惡鬼居住的地方,有一道大門,稱為萬鬼之門,將惡鬼拒之門外。據說這道大門就是天帝用桃木做的。為了保險起見,在門前還栽種兩棵桃樹,來鎮鬼驅邪。有趣的是,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桃樹的汁液的確含有某種抑制細菌生長的特殊成分。在過去中藥裡桃樹枝也是一味藥,並且人們相信朝向東北,也就是朝向鬼門方向的桃枝---藥力最佳。過去象徵特權的王杖,現在成了壽星手中祛病強身的長壽吉祥物。

天官可親
   湖南長沙,壽星街,因這裡曾有一座規模很大的壽星祠而得名。據地方志記載時,早在唐朝這裡就建有壽星祠,一直持續到民國。據說當年香火旺盛,很多人專程到這裡燒香祈求壽星保佑。

  再向南一百多里,就能到達真正的長壽福地---南嶽衡山,也就是對聯裡經常講到的壽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時期,山上建有大小壽星廟不下十座,現存這座壽星亭,是宋朝的遺物。

  但是古代南嶽衡山供奉的主神卻不是壽星,而是南極長生大帝。這座始建於唐朝的南嶽大廟就是專為他建造的。東南西北中五嶽之神,都是由自然的山神崇拜演進而來的。所謂南極長生的長壽意味,可能也來自古人對南方氣候的想像。而壽星在天空的位置也恰好位於正南方向,人們認為這裡離壽星最近,燒香發願、表達虔誠也自然容易被壽星聽到。

  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還常將南極長生大帝和南極老人星混同為一,也許就是因為他們名字中都有南極,和長生長壽概念接近的緣故。在道教神仙譜系中,這兩位神的地位都遠比彭祖為高。彭祖雖然長壽有道,但畢竟是歷史人物,比不得南極大帝和南極老人星天神一般尊貴。

  所以說起壽星,還是以南極老人星或南極仙翁身份最為出名。

  元明以來,道教神仙隊伍不斷壯大,而保佑長壽已是神仙的必做功課。如南極大帝,南斗北斗,十二生肖保命真君,三十六天罡,六十本命甲子神等等,都具有保佑長壽的職能。不加節制的造神,其結果就是導致權力分散,大大削弱了壽星的神性。

  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漢以來沿襲的國家祭祀壽星制度。壽星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從此大跨步進入民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天官可親
   舊時彭山縣民眾給老人祝壽過生日,都會張掛一幅壽星畫像。雖然請神下凡往往流於形式,但生日宴會能博得老人高興卻是實實在在的。家人齊聚,子孫滿堂,品嚐美酒佳餚,享受天倫之樂。這樣的場面是表達孝心和親情的家庭儀式,壽星畫像則是必不可少的吉祥符號。

  過生日祝壽的風俗起初並不盛行,這或許源於一種質樸的觀念:因為人們認為自己的降生日實際上是母親的受難日。緬懷父母之恩與為自己祝壽的喜慶氣氛很不相合。到明清以後,給老人過生日的風俗才逐漸興起。康乾盛世幾次規模空前的盛會,使民間祝壽風俗得以興盛。歷史上最奢華的一次生日宴會,是乾隆皇帝舉辦的千叟宴。這一年乾隆74歲,又喜得五世玄孫,自稱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他頒詔請天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計六千餘人,來紫禁城赴宴,慶祝自己的生日。

  這張名為《萬壽盛典》的圖畫描繪了當時的盛況。老人們在家人的攙扶下應邀赴宴,佈滿京城大街小巷。

  上行下效,從清朝以來,給老人做壽過生日蔚然成風。並逐漸形成繁雜的禮儀排場,有些老規矩還一直沿襲到今天。

  比如過生日的年歲原則,一般是過整數壽,即四十,五十,六十。但七十以後,又增加很多說法。77又稱喜壽,因為喜字的簡寫連筆拆開看就是77,88又稱作米壽,這也是拆字的說法。

  這是因為年過七十古來稀,多一種說法也就多了一次闔家團圓讓老人高興的機會。百歲以後,更是年年都要辦,而且要大辦特辦。這樣做是兒女表達孝心,希望借此帶給老人更多幸福感。重視家庭、親情,敬老愛老是中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祝壽典禮則是這種美德的外化形式。

文昌帝君
   雖然壽星不再具有威嚴的神性,卻因為民間倫理生活的需求而代代相傳。

相關內容: 高照三星福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生肖民俗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