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的年節習俗
生肖文化
在荊楚大地上,早自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曾創造出了堪與古希臘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這裡的時尚風俗、風土人情、祭祀崇信、人生禮儀、民宅營造,乃至於包括俚詞歌謠、娛樂遊藝、神話故事、音樂美術、飲食起居、器物形制等在內的各個領域,便已形成了一整套多方位、多層次、多側面的民俗文化。
年節習俗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形成並逐漸發展的,但由於居住的地域、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往往使得某一地區的人們所遵循的習俗不同。
·
春天的節俗 在荊州春天的節俗主要有:大年拜賀、鬧元宵、龍抬頭o社日、寒食o清明、立春o花朝o踏青等。荊州民間是最看重過年的,其習俗也多。民諺云:"過年為大","有三十過年,無三十也過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自除夕到年初一,各地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顏開,參加豐富多彩的大年拜賀活動,出現了以迎春納福為主題的各種風俗習尚。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與之全國各地相比,荊州民間過年的習俗,既有"大同",亦有"小異",小異之處則存在不同形式的楚文化內涵。如"開門禮俗"的內容就有開門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貼春聯、貼年畫等。如"玩春景"的活動形式就包括玩龍燈、舞獅子、採蓮船。荊州民間在元宵節張燈觀燈,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有了燈事活動,隋、唐、五代到漢代,出現了各種製作精巧、獨具匠心的花燈,其中鏤刻金箔的"魚形燈"最引人注目。
·
夏天的節俗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荊州民間多稱之為"端陽"。端午節儘管名稱頗多,含義各異,但楚人駕舟拯救、紀念屈原為端午節的主要內涵,是世人皆知的。由此可說,先秦時代的楚人及楚國的文化民俗氛圍,對端午節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端午節乃是荊楚地區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以祭奉屈原而形成的儀俗,在荊州民間主要有划龍舟、吃粽子、懸掛蒲艾、喝雄黃酒、系香袋等。
· 秋季的節俗 七夕、七月半、八月中秋、九九重陽等傳統節日在荊州民間也有著獨特的習俗。八月中秋在荊州民間就曾經流行過一種較為奇特的習俗,即"到中秋,賽摸秋"。摸秋,就是中秋之夜偷摘他人田園的瓜果不視為偷,失瓜果的主人也不視為被盜。俗信這天月娘下凡,未生育的已婚婦女若摸秋不被人發現,可早得子。荊州就有這樣的俗諺:"中秋中秋,送子摸秋"。摸秋的婦女一般是結伴而行,所摸來的瓜果放置在床內側,並與之陪睡,第二天將瓜果煮熟食之,據說可以懷上兒子。建國後,摸秋之俗已消失。荊州民間特有的風俗還有重陽節吃九黃餅。相傳東漢年間,重陽節達官貴人扶老攜幼出遊荊州龍山,正是天高氣爽、風霜高潔之時,熱飯熱菜既不好帶,又容易冷,為方便遊人登山食用,荊州民間糕點師傅便製作了九黃餅。其名謂九黃餅,乃取九月重陽,登高賞金黃菊花之意也。此種餅子,面如黃菊顏色且酥脆,餡子系用冬瓜條、桂花、冰糖、白糖拌和而成,吃起來香甜可口,頗受遊人稱讚,成為一種應時節令食品。至今荊州民間仍偏愛重陽節吃九黃餅。
· 冬天的節俗 荊州民間在這一季節,大都有冬至、臘八、小年、除夕等傳統節俗。拿冬至來說,和北方農村不同是,荊楚大地的人們,往往會在這天開始淘洗糯米,磨漿瀝干,製成"沉(讀去聲)漿",然後用糖、或肉製成餡,包成團,先是祭祖、祭灶,然後閡家團聚,共同分享,還可饋贈親朋好友。又如農曆臘月二十四,俗謂"小年",又稱為"小過年"、"小除夕",是荊州民間很看重的一個年節。民諺云:"臘月二十四,家家小團圓"。是日,"吃壞吃好,一人不少;有吃無吃,團圓一席",一家人必須在一起吃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