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麥當娜、克林頓、邁克爾·傑克遜、山口百惠、黑澤明、阿加西、史泰龍,等等,他們也屬狗(新華網1月27日消息)。原來屬狗的我有這麼多洋狗兄洋狗姐,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忍不住笑出聲來:在我們的年輕人津津樂道於洋星座時,這些洋人也來反串一下狗角色,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與洋星座流傳到我們國家一樣,狗生肖流傳到其他國家同樣存在於一種異質文化,將人與不同的動物相聯繫,對於這些洋名人來說是一種外來的模式。但可以相信,在春節之際,這些洋人聽說被我們攀了個“狗”親戚後,只會感到新奇,不會認為這是危害他們的傳統文化。
事實上一到春節,歐美的那些國家的政府首腦往往會給華人們致以新年的祝賀,說一兩句或正宗或蹩腳的“恭喜發財”之類的中國吉利話,國外的銀行也會多發行一些新鈔票用於華人間發“壓歲錢”,這說明,在歐美那些國家中,對於這些異質文化與外來模式的容忍度是比較強的。
在全球化時代,我們將注定與各種各樣的異質文化與外來模式打交道,在我們年輕人沉湎於星座時,洋人們其實也在陶醉於包餃子聽京戲吃中餐。全球化使得不同的文化有了交流的機會,只要有一顆寬容的心,人們將從文化中得到雙份的好處:過一次聖誕節,再過一次春節有什麼不好?數過自己屬於什麼星座,也看看自己屬於什麼生肖也很美妙。
異質文化與外來模式的寬容體現了一個文化的自信。毋庸諱言的是,我們這種自信還不夠,與我們一聽到外國名人屬狗就發笑相反,我們一聽說自己的孩子談到星座就發火:認為這是對於自己文化的背叛。我們一方面在對於外國名人“招降納叛”,一方面希望孩子們只知生肖而不知星座。認真想來,這樣的心理在全球化時代確實有點落伍了。
我們要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這樣的文化自信,並不是紮緊籬笆防野狗式的,而是寬容與開放的,我們中餐能夠征服世界人民的胃,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害怕外國的星座會征服我們的生肖呢?“博采眾長,兼容並蓄”才會有了我們文化的新發展,正如外國人不怕我們的生肖會代替他們的星座一樣,我們也不用擔心星座會徹底代替我們的生肖。
近來有人在談保衛春節文化,這樣的命題並不錯,但問題是春節文化也是不停地發展的,沒有發展就沒有春節文化的生命:周代的春節是在冬至,唐代的春節不貼對聯,三十年前的人不看春節聯歡晚會,十年前的人不發短信拜年……春節文化要保護,但更要我們採取一種開放的心態,看待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