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地區的廣大鄉村,有春節祭祀鞦韆神的習慣。每年的春節,村村寨寨,都要虔誠祭祀秋神。每年春節初一,去砍清一色的栗樹,初二舉寨樹立秋桿,一直到正月十六撤秋,送謝秋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南方雲南省一帶。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居住在邊疆的阿昌族,飲食以大米為主,摻以薯類、玉米。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
阿昌刀中的另一個較有名的品種是小刀,亦稱小尖刀,名目繁多,款式別緻,猶如腰刀、匕首、短劍馳名。腰刀中又分為翹頭刀、小尖刀、殺豬刀、藏刀。短劍有合劍有單劍,合劍例如
分佈在雲南德宏州梁河縣、隴川縣是阿昌族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全國僅有的曩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隴川戶撒3個阿昌族鄉,佔全國3個阿昌族鄉人口的66%,人們都把德宏稱為「阿昌
「蹬窩羅」主要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的關漳、弄丘、弄別、丙界、永合、橫格、猛科、別董、彎中、英傣等阿昌族村寨及保山地區騰沖縣新華鄉的梅子坪、中心大坡等地
阿昌族青年將談戀愛叫作「串姑娘」,十分有趣。潑水節這天,阿昌族青年男女來到擺場上,用泉水相互對潑,並盡情歡歌。太陽落山,擺場上的青年開始回家,要是小伙子看上哪位姑
阿昌族的飲食文化,我們不得不從阿昌族獨特而又有趣的結婚儀式結束時說起。結婚儀式結束,男方的客人快來時,新娘到半路迎接,到離家一公里處,眾客人坐下不走了。新娘說:「
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婦女服飾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節日盛會都喜歡佩戴各種銀飾。 已婚婦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
進寨後,不把姑娘領進家,而由陪娘陪著住在別家。第二天日出時,陪娘陪著新娘來新郎家。身挎長刀,喜氣洋洋的小伙子立刻拔出長刀,一邊「砍」金竹拱門(長刀尖輕輕搭到金竹拱門
阿昌族人家的住宅,皆建造為三合或四合院樣式,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木頭皆是阿昌族人家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過去的木框架雖然已經改變為今天的鋼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內壁
阿昌族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其創作的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阿昌族人民民風淳厚,個個能歌善舞,民族節日為阿露窩羅節。 梁河屬中國兩個阿昌族聚
阿昌族的禁忌大多與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封建意識有關,有些內容逐漸發生了變化。主要有:不能跨過木工工具、堂屋的火塘。 不能跨過路上攔著的繩子。不能騎馬過街或進村。不能
婚俗 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戀愛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締結由父母包辦。過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長期以來與漢、傣等族通婚的卻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轉
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通常利用生產、節日等聚會場合選擇配偶,建立感情;往後男子便經常到姑娘家裡去「串姑娘」。「串姑娘」的時間幾乎都在晚上。屆時,小伙子在姑娘窗前吹起葫蘆笙
阿昌族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髮。忌燒燬相片、頭髮,否則認為照片及頭髮燒燬後,人會大病乃至會瘋。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婚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
春節期間,阿昌族村寨除立鞦韆外,還玩春燈。阿昌族玩春燈的歷史據傳已有數百年了,但由於阿昌族沒有文字,所以確切的年代誰也說不清楚。 阿昌族玩春燈的來歷,主要是與他們的
雲南隴川、梁河是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區。村寨依山傍水,寨內房屋排列整齊、集中,寨內巷道中間皆鋪石板,方便雨天時行路。進出村寨皆有帶門廊、石凳的寨門,以便行人納涼歇息。
潑水節和當地的傣族一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餚招待來串親的小伙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
阿昌族不僅善於製作聞名的阿昌刀,還善於精心製作各族婦女喜愛的銀飾品,其種類有銀鐲頭、銀項圈、銀紐扣、銀泡花、銀耳環、銀戒指、銀腰鏈、銀刀殼、銀刀把等,共有30多個品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由於長期和漢、傣族雜居,大多數阿昌人兼通漢語和傣語,使用漢文。 阿昌族喜愛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