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

生肖網站內搜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阿昌族居住在雲南梁河、隴川等縣。臘撒是在阿昌族青年男女中流行的一種特殊遊戲,世代相傳,既是友誼的象徵,又是使青年男女成為佳偶的橋樑。 「臘撒」譯成漢語就是換手藝的意

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通常利用生產、節日等聚會場合選擇配偶,建立感情;往後男子便經常到姑娘家裡去「串姑娘」。「串姑娘」的時間幾乎都在晚上。屆時,小伙子在姑娘窗前吹起葫蘆笙

戶臘撒阿昌族的村寨沿壩子東西兩邊山麓分佈,各村寨間有石板路連接,街道整潔,如逢圩日,只聽見街道兩旁無數把薄刀在砧板上剁肉,發出篤篤篤的響聲,許多攤販正在製作阿昌族

「青龍白象舞」是阿昌族「會街節」期間表演的舞蹈之一。「會街」原是小乘佛教迎接「過達瑪」菩薩的儀式,現已完全演變為慶祝豐收的節日,主要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

阿昌族的飲食文化,我們不得不從阿昌族獨特而又有趣的結婚儀式結束時說起。結婚儀式結束,男方的客人快來時,新娘到半路迎接,到離家一公里處,眾客人坐下不走了。新娘說:「

每逢節日都有歌舞等娛樂活動。勞動時,走路時,山上田邊,隨時都可以聽到他們悅耳的歌聲。阿昌族民歌善於以物擬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曲調悠揚,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聲

阿昌族喪俗,行土葬俗。少數患惡病或婦女難產而亡者,須先行火葬再棺木土葬。死於寨外者,忌抬回寨內。人死後殮棺時屍體忌人、貓、狗等動物跨越。死者可帶生前喜愛之物殉葬,

會街,阿昌話叫「熬露」,每年農曆八九月間舉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間的日子。傳說佛祖「個打馬」(釋迦牟會街節尼)為母親上天唸經三日(相當於地上三月)返回人間時,佛光普照,青

窩羅節:每年農曆的二月初四是阿昌族傳統的重要節日——窩羅節。在阿昌語中,「窩羅」是「在屋旁歡樂」的意思。相傳,這一節日是為紀念傳說中的創世始祖而舉行的。節日的前夕

在滇西阿昌族地區,在大年初二回娘家拜年的新婚夫婦,要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在娘家拜年的「吃春客」活動。此後,新媳婦將要與新郎官結伴從娘家返回夫家。清晨,娘家人要隆

據阿昌族創世史詩傳說,開天劈地的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人的祖先。遮帕麻編好了天,撕下左邊的乳房造了太陽,撕下右邊的乳房造了月亮;遮米麻扯下喉結當梳子,拔下腮邊的鬍鬚做

臘撒地區阿昌族的衣著民族特色最濃。姑娘愛穿藍色、黑色對襟上衣和長褲,打黑色或藍色包頭,有的像高聳的塔形,高達一、二尺。有的則用二寸多寬的藍布一圈圈地纏起來,包頭後

雲南隴川、梁河是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區。村寨依山傍水,寨內房屋排列整齊、集中,寨內巷道中間皆鋪石板,方便雨天時行路。進出村寨皆有帶門廊、石凳的寨門,以便行人納涼歇息。

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在我國西南地區,很多少數民族仍然程度不等地保留著原始宗教信仰,因而也就有了原始宗教祭司(也稱經師、巫師)的存在。像景頗族的「董薩」、哈尼族的「貝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 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

阿昌族的民族節日很多。 窩羅節是阿昌族的重要節日,同時盛行於梁河、潞西、騰沖、龍陵和雲龍縣阿昌族大部分地區。窩羅節於每年的正月初舉行。 阿露節,漢族亦稱「會街節」,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南方雲南省一帶。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居住在邊疆的阿昌族,飲食以大米為主,摻以薯類、玉米。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

戶撒阿昌族和傣族一樣,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宗教節日有「進窪」、「出窪」、「燒白柴」、「潑水節」等。一些較大的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佛爺(大和尚),群眾輪流供給飯食。 群眾

進寨後,不把姑娘領進家,而由陪娘陪著住在別家。第二天日出時,陪娘陪著新娘來新郎家。身挎長刀,喜氣洋洋的小伙子立刻拔出長刀,一邊「砍」金竹拱門(長刀尖輕輕搭到金竹拱門

阿昌族青年的戀愛和結婚儀式獨特而又有趣。阿昌族的小伙子和姑娘大多是在趕街和節日裡互相認識的。開頭,小伙子問姑娘「有親人家,叫什麼名字?」姑娘回答:「我的名字不好聽,

生肖網相關鏈接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今日熱點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